商山早行温庭筠教学目标: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了解羁旅诗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训练透过意象把握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屡举进士不第。后竟流落而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为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关键人物,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陕西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商山早行》——整体感知3、“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的意思,诗人因思故乡而悲,“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商山早行》——整体感知品味意象,领会意境: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品味意象,领会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选取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说明有更早的人,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环境凄清、寂寞,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品味意象,领会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商山早行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