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校园冷暴力”的概念及特征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校园冷暴力”的概念及特征分析摘要:“校园冷暴力”主要是指师生和同学之间非肢体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歧视、嘲讽、羞辱、漠视、孤立等,行为的最终影响在于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它具有“人员的复杂性”、“形式的多样性”、“动机的随意性”、“标准的主观性”、“危害的持久性”、“责任的隐蔽性”等六项特征。关键词:暴力;校园冷暴力;形式;动机;危害从“绿领巾”到“蓝印章”,从“测智商”到“分色作业本”,再到“不听话押金”,近年来,这种按照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的事件在我国中小学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人们习惯于将此类事件称为“校园冷暴力”事件。而“校园冷暴力”应该怎样去定义?它又具有哪些特征?我们首先应该对这些学理方面问题有着清楚的了解,才能在未来我“校园冷暴力”的防治中做到“对症下药”。一、“校园冷暴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1]。简单来看,“暴力”可以理解为一种由主体“蓄意攻击”对客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冷暴力”属于“暴力”的一种形式,相对于“拳脚相加”的“热暴力”而言,“冷暴力”主要指施暴主体通过语言、态度等表现形式发起对客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受害者遭受精神伤害的一种暴力行为。在我国,“校园暴力”一词至今尚未出现学术或法律层面的标准定义。学者主要以“校园”或“师生”为中心对“校园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但定义各不相同。中国政法大学徐久生教授认为,“与在校师生有直接相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称为校园暴力”[2],此种定义也得到国内众学者的认可,也是本文较为赞同的一种说法。“校园冷暴力”便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学校中的“冷暴力”现象,其主要是指师生和同学之间非肢体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歧视、嘲讽、羞辱、漠视、孤立等,行为的最终影响在于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二、“校园冷暴力”的特征(一)人员的复杂性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更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以及一些在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学生对周围同学进行的身体攻击和伤害,施暴者大都为任课教师或一些纪律性较差的学生。而“校园冷暴力”则与之不同,其参与人员表现出更为复杂的一面:它既可能发生于学生群体之间,又可能发生于学生个体之间;既可能发生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又可能发生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之间;既可能发生于班级师生之间,又可能发生于校务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甚至会发生于学校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教师、学生、校务管理人员均可能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二)方式的多样性“冷暴力”的表现方式极为复杂,王友强等曾人将“校园冷暴力”划分为“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制度冷暴力”和“网络冷暴力”四种类型:“语言冷暴力”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或学生之间进行的讽刺、挖苦,以及学生扰乱课堂秩序、辱骂教师等现象;“行为冷暴力”是指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歧视”、“漠视”,从而导致受害者被“孤立”;“制度冷暴力”是指学校或教师采取一些不公正的制度措施对学生进行惩罚,例如制定不合理的班规班纪等;“网络冷暴力”则是指教师或学生通过短信等网络手段对受害者进行伤害,受害者不全为学生,也可能是教师[3]。可以看出,就“校园冷暴力”来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可采取多种方式对受害者进行攻击(三)动

“校园冷暴力”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