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高一语文组冯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3)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支架引导】·锚式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以‘登高’为题材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2)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跳楼等等,可见除了望远,登高在古代还是一种习俗。古人一般都在中秋,重阳和人日登高,人日是正月初七,有诗为证“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诗题就是“人日思归”。最初登高是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会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消去,成为文人的一种消遣。(3)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情感呢?思乡、忧国忧民……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呢?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因为人登高处时,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很自然的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等滕王阁也感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几句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生命的有限。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同样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这种感觉如果坐在一个房间里,是万万感受不到。我们今天学到的这首也是写着由登高引起的悲凉的诗歌。·先行组织者介绍杜甫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是一个生不逢时典型诗人,他的十三代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是奉天县令。杜甫小时候特别聪明,才华横溢‘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是一个神童;‘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可见他志向非常远大。成年之后却遇上安史之乱,可算很不幸了。(幼年丧母、壮年丧父)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正是他的人生经历铸造他伟大作家的形象。先富后穷,既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因家庭的变故更容易看透这个世界。只有看透了这个世界,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例如,曹雪芹、鲁迅。·链式问题(1)首联写景,古人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如果我让你们自己鉴赏第一句话,你们会怎么做?(2)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有没有哪一个意象是特别的悲的?怎样分析?如果改成“枫红沙黄鸟飞来”还有没有凄凉的感觉?(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是千古名句,那么好在哪里呢?(4)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了几层意思?(5)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新停”的新是什么意思?“浊酒”反映出什么?(6)本诗首联写得孤独凄清,颔联写得阔大,颈联写得愁苦沉痛并交代原因,而尾联却马马虎虎就结束了,表面上看来是虎头蛇尾了,对吧!一腔忧愤,到最后却没有发泄出来,从这里我们
冯瑶+登高+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