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濠涌(Dōngháo Chōng)在广州市越秀区境内。源于白云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东侧流至大沙头西部的东堤铁桥处汇入珠江。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时疏通成濠。长4225米,宽7~11米。因在广州城东,故名。??
东濠涌曾水深清澈
明清时期广州城排水设施会是怎样布局?晚清的老外在广州最喜欢到哪里踏春?曾经代表家族显赫荣耀的科举旗杆斗又是如何屹立陈家祠广场?昨天,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一个题为《粤游纪略——晚清广州旅游宝典》展览,展出一本从英国收藏家手中征集的1899年西方人拍下的广州照片册,再现一段老广州的繁华。曾是居民主要供水渠之一
一组名为《老城水关》老照片,印证了史料记载的老广州城曾经完善的排水设施。历史上,流经市中心的濠涌具有城市防御、排洪泄污及交通运输等多重功能。广州老城有东、西、南三支濠涌。
东濠涌,发源自白云山的甘溪、文溪,止于今天的法政路附近,涌宽水深,可以通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南濠古称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间的古渠前身,即位于今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开凿于宋代景德年间,民国时期修筑海珠路时,改为暗渠。
西濠原是北宋时开凿的一条小运河,从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贯通广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变成西城的护城壕,民东路至西濠口段建为石拱式暗渠,1965年年底,西濠全程都改建成暗渠。
贡院:
两广考举人的场所
而《贡院的龙门》,展现了清末广东贡院龙门外部状况。广东贡院是两广举行乡试、考选举人的场所,清末四大贡院之一。广东贡院最早建于宋代,“在城东北二里”,毁于元代战火。明洪武、永乐时期,广东一直没有贡院,乡试一般在光孝寺举行。
沙面:
1915年受洪灾
没人能想象到,昔日降临广州的一场百年不遇大洪水,沙面却曾经是首当其冲的受灾点。在一批沙面早期照片中不难发现,很多老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沙面照片中无法找到踪影。
城市旺地中一臭水沟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清水粼粼、瀑布飞溅……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奇迹般地出现在广州闹市中的旺地东濠涌! 曾几何时,就是这个东濠涌,发出的浑浊臭气常常令沿涌一带南来北往的市民掩鼻而过,老街坊们更是把它称为臭河涌。如今,经过一年多艰苦的综合治理,东濠涌已换上花枝招展的“新衣裳”,实现“华丽变身”,一路的岭南园景,显现出自然生态的景观,周边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依法依规河涌整治拆迁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曾经拥有广州古城“护城河”之美誉。明朝时,东濠涌曾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因其水质良好,东濠涌又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广州人口急剧膨胀,东濠涌环境日益恶化,一度陷入“厄运”——河涌淤积,污染加剧,鱼虾绝迹,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河涌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都不敢打开窗户。
据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水务科科长明玉良介绍,广州市政府为还市民一条生态自然、水清岸绿的河涌,去年下达了“死任务”——。越秀区水务局接下任务后,克服种种困难,施展浑身解数,终于使得东濠涌“旧貌换新颜”。
东濠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