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偷得浮生半日闲位于“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昆山境内的锦溪,不似周庄、西塘那般出名,不大的古镇里,真真儿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地方。闲散地漫步在人影稀落的老街,沿河是古镇上的老人在河边洗洗刷刷。清晨的太阳慵懒地挪向高空,房屋、树木连同洗刷的当地人,统统倒映进缓缓流淌的溪水里,风一吹,如镜中画般的倒影便层层地荡漾开去了。如同任何一个沉淀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小镇,这里有着足够多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也有着足够多眼神清澈见底的孩子。头发初现花白的摆渡人,声音不高,或朴素或极具民族风格的穿着下透着一种锦溪人独有的气质――安静而沉稳。也有淘气的孩子在溪中戏水,清脆的笑声为锦溪平添了几分灵动。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来锦溪,是不能不走桥,不能不走走老街的。行走在一座座摞满岁月气息的桥上,漫步在块块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吸一口江南水乡湿润的空气,小桥流水的美好图景让人禁不住一再驻足。古莲桥特点:锦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古镇的入口处。左侧是著名的陈妃水墓,右边是孝宗为怀念陈妃在此设立的莲池禅院。整座桥独立在五保湖中央,呈朱红色。古典飞檐造型的亭子连结起长长的廊桥,桥亭在水中的倒影引得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必去理由: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赵?携陈妃途径锦溪,南渡时陈妃不幸被金兵俘虏。为了保持名节,陈妃趁金兵看守松懈时,从这里只身逃出投入五保湖自尽。当地村民为其建了陈妃墓。宋孝宗知道后十分悲伤,下旨在五保湖畔建造莲池禅院诵经为之超度。当时镇名也由锦溪改为陈墓,世代流传。莲池禅院特点:莲池禅院又名莲花池、古莲寺。位于五保湖畔菱塘湾口,始建于南宋,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必去理由:陈妃死后,孝宗为怀念她,下旨在此设僧建寺,为陈妃诵经超度。后又命众僧在寺院东侧挖池种荷,始称莲花寺。经多年陆续修建,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也因此成为江南负有盛名的佛门圣地之一。如果天色尚早,不妨从莲池禅院里径直走进廊桥内看看。虽是莲花未开时节,古莲桥也别有一种孤独而高贵的气质。锦溪三桥特点:在锦溪有“走三桥”的习俗,锦溪三桥分别是天水桥、丽泽桥、鸿福桥。三座桥成“品”字形跨于交通河、锦溪河汇岔处,远看过去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造型奇特。必去理由:三座桥不是锦溪最美的桥,也不是镇上最古老的桥,但它们在每一个锦溪人心中却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每逢镇上居民有嫁娶喜事时,新郎和新娘都要“走三桥”,以期婚后小两口日子幸福美满百年好合。上塘老街特点:千年老街,绵长而窄小。两侧挤挤挨挨地簇拥着木结构的小楼。斑驳的窗棂和褚色的门扉,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遥远之感。必去理由:行走在上塘老街,《雨巷》中所描写的那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画面扑面而来。鞋底触上雨后潮湿的道路,带起莹莹水丝,潮湿的空气里,有一种叫做心安的情愫无限生长。博物馆特点:锦溪是独特的,它那独有的沉静气质,不单单来源于古老的廊桥和载满历史的青石板路,更来源于古镇之中所含有的那个令人称奇的景观: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集中了数家民间博物馆。它们大小不一,收藏各异,从不同的角度,无声地记载着这个小镇以及小镇外的时光。走进博物馆浏览,仿佛在翻阅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必去理由:砖瓦博物馆,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一
锦溪,偷得浮生半日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