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来源:陶瓷海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 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阻卖荼"、"烹荼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茶之事。两晋以后,茶风渐盛,张载、左思等在诗中均有所咏及。左思《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心为茶口剧,吹[对鼎沥……。"茶与舜之不同, 据《尔雅》"早采者为茶, 晚取者为茗,一名舜。"唐代饮茶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此记载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唐代饮茶之风兴盛与佛教的大力提倡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佛教教规要求僧人不饮酒、非时食"(过年不食)"和戒荤食素。修行时要专注一境,静坐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这样容易产生疲倦、打瞌睡。而作为饮料
的茶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成为佛教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正如唐代诗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赞誉剡溪茶的那样:"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另外,唐代盛行禅宗,禅寺也非常讲究饮茶,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中唐开始,茶已成为城乡贵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寻常饮料,"'山林禅寺大兴"茶会"、"茶宴",借此"品茶"便清谈赋诗, 文人也好与僧人品茗,"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苟鹤: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这样茶与诗的关系更加紧密,茶具有的"清"、"新"特质对诗体、诗材、构思、诗味、意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留下了咏茶诗,中唐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影响深远。随着饮茶之风盛行,饮茶器具便应运而生,尤其是品茶用的瓷茶具。其次, 瓷器在唐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较前大为增加, 尤其作为民间饮茶主要的瓷茶具更是如此,因而成为乐于饮茶的诗人争相咏吟的对象。中国早在商代中期已产生了原始瓷器, 东汉中晚期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逐步取代了金属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品种亦大为增加。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
瓷并存的局面。瓷器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举凡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无所不备,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成为向唐廷进贡的地方特产,"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在唐代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和审美观念,而作为当时社会风尚之一的饮茶及茶具自然也不例外。与皇室贵族饮茶用金银、琉璃以及越窑贡瓷--秘色瓷茶具不同,民间多以陶瓷茶具为主,瓷茶具成为最普通的品茶用品,自然也是诗人们品茶用具,因而在诗中加以咏吟。咏瓷之作并不始于唐代,晋代潘岳《笙赋》已有诗句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