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词(2)
鉴赏要义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诗合为情而发”。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一个载体。要提高赏析咏物诗的能力,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物品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呢?这需要学生在熟读诗歌后,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古诗知识,来架情感共鸣的桥梁。
对咏物诗中的“物”这个“主角”的把握是学生的软肋。如何把这“主角”转化为诗人的情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充分调动学生,作了实践性探究,并总结出以下的几个方法:
通过这个方法来感受是走进诗歌鉴赏殿堂的第一步。
例如:顾况的《子规》。学生很快找出主角——杜鹃,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杜鹃展开联想,学生可以添加其他事物,让画面丰富起来。
其中一个班,有一位学生读完诗句后,添加了一棵树和几座山。他认为:杜鹃应该站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上,树周围是荒山野岭,寸草不生。
后来又有学生进一步在这基础上加了一些配角:无数的杜鹃和黑云。她认为:数不清的杜鹃满布荒野,天上乌云密布,感觉天都要快哭了。
这些事物的增加,其实能看出学生已经慢慢向诗歌的情感靠近了。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添加完配角时,到底想营造什么气氛?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有了这个思考后,学生就开始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甚至有学生把自己代入诗人的角色,加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后顺理成章地推出诗人想借杜鹃来抒发对历代冤死的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在另外一个班,有同学读完顾况的《子规》后,想起了他们最爱的动画片《火影忍者》的音乐《哀之悲》,也有学生想起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的歌曲《哀幻瞑》。他们都觉得自己的那首歌很适合做《子规》的背景音乐。于是我鼓励他们下一节课把这些推荐的歌曲带回来课堂播放,让其他同学来判断到底哪首更接近诗歌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大增,并且积极地投入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在思考本诗的主旨,最后明白本诗的中心。
通过这个配画或乐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物”与“情”或“物”与“人”中间不是简单的拼合,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而继续追问他们构造画面或添音乐的原因,是引导他们思考当初设计的情感基础是什么。其实这个情感往往就和诗人当时的情感很接近。最后达到学生和诗歌产生共鸣的的目的。
2. 诗人的经历和物的经历的相对关系
大部分咏物诗表面是写物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的背景或者成长经历往往能和诗中的物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从诗人的背景可帮助理解物的特点,同样道理,从物的经历也能推出诗人的经历,这就是诗人的经历和物的经历的相对关系。
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喜欢在教新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希望通过对诗人的背景来帮助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既然两者是相对的,那就可以试试逆方向操作。当学生初次阅读诗歌时,或许未必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或作者经历,可是透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推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反过来又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这个方法来领悟是走进诗歌
鉴赏殿堂的第二步。
例如韩愈的《葡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以诗为本,从文本出发。先让学生把葡萄的成长经历结合诗句复述一次。学生经过几次诵读后,都能明白韩愈笔下的葡萄刚刚长起,还没爬遍支架就倒了下来,快要枯萎了。这个关键时候,有一个爱惜葡萄之人出手扶起这棵葡萄并“添竹”,然后细心栽培。
学生理解完诗意后,结合以前学习咏物诗的经验,都得出葡萄是象征韩愈的答案。可是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扶葡萄的人又象征谁呢?这就要学生推断到底当时韩愈是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枯”“倒”等词来猜出韩愈当时郁郁不得志或被贬的情况。
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被贬的人通常最渴望什么人出现?”这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可以倒推出韩愈当年应该就像这葡萄一样落魄,渴望有贵人相助。而这个扶葡萄的人就是象征韩愈盼望的那个贵人。
在整个推论的过程中,学生凭着以前所学的各大诗人的经历,也能知一晓二,触类旁通,猜出韩愈当时的境况。了解这个境况后,学生最后总结出诗人是想借葡萄来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当在鉴赏一位学生不了解的诗人的作品时,这种“相对关系”对学生帮助很大。学生不用担心由于不懂诗人背景而无从下手。另外也教会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意识:以诗文为本,从诗句出发,所有答案都能从诗句中找到。
经典诗词鉴赏
一、子规
咏物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