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传》读书笔记生平梳理: 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从小乖巧,父亲是钱庄经理。 11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1886年初春,母亲病故。 1889年,中第23名举人。(“怪八股”“文妖”) 1890年,第81名贡士。 1892年,补殿试,考取二甲第34名进士,后经朝考,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散馆考试,授为翰林院编修。甲午之后,研究新学,后学习日文。 1898年10月,请假离京,举家南归。回乡后,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 1900年,夫人王昭病逝。 1901年,黄世振结为伉俪。 1902年4月,与蒋智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选为事务长(会长)。暑假,赴日游历。回国后,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创办爱国学社,推为学社总理(校长)。9月,正式成立爱国女学,蒋智由选为校长,后由蔡元培接替。 1904年11月,发起组织光复会,推为会长。 1905年夏,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上海分会主持人。 1907年,随同前往赴任驻德公使的孙宝琦,留学德国。 1908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教育学、音乐、美术、美学等诸多课程,后逐渐集中于美学方面。 1910年4月,出版《中国伦理学史》,成为中国近代伦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改成学校……教育部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三足鼎立。《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于政治;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12年9月,辞职携眷赴德。翌年“宋案”,应召回国。后又第三次旅欧法国巴黎。 1916年6月,任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10月,启程回国。12月26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面对腐败,力求革新,学术至上,聘任贤能。 1918年5月底,进德会成立,选为会长。教授治校:校评议会统领校政,建立教授会,设立教务长、总务长,教授出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1919年,“五四运动”后,辞职,后复职。 1920年,开创我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后迫于政治压力,动身欧美之行。 1921年,妻子去世,处理留发勤工俭学事务,引发争议。后访问了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 6月,抵达美国,多地演讲,呼吁中西文化交流。 8月,在夏威夷檀香山代表中洋教育会议。 10月,在北大开设美育课程,亲自授课,着手《美学通论》。 1922年3月,发表《教育独立议》。 1923年1月,因“罗文干案”愤然辞职,25日,在《申报》发表《不合作宣言》。诸多挽留,留有校长之名,后再次旅居欧洲(第五次),北大多次恳请回任。 1926年12月,在上海《一般》月刊发表《说民族学》,正式提出“民族学”概念。 1927年,奉系军阀入主北京整合国立各校,北大校长名义不复保留。 1927年后,在南京政府一度出任要职,参与国民党“清党”运动。任大学院(相当于前期的教育部)院长,主张“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与孙科联名向国民政府提出《教育经费独立案》。 1928年8月,辞去大学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留有中央监察委员(后挂名监察院长)、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同时居中调解层出不穷的党内矛盾。 1929年,大学院改名教育部。 1929年,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长,管理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等职。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