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2学时第一节语言符号系统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第二节非语言符号系统一、无声的动态二、无声的静态三、辅助语言与类语言案例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教师提供综合性案例(如学生求职时的情景片段),也可由学生提供综合性案例。或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综合性情境设计并现场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时间:公务员面试进行时地点:公务员面试室场景:公务员面试。现场一椅居中供考生(假设是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面试德州市市政府的某一岗位)坐,对面一排评委5—7人。考生自门口入,就座。评委提问刁钻,问题1:听说你为面试能取得好成绩,事前托关系找了不少人,确实吗?问题二:根据你今天的表现,我认为不能录取你。对此你有何话说?作为旁观者,你如何评价刚才那位考生的现场表现?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人际交往必须凭借一定的载体或者说工具。正如运送货物要用到车、船等工具一样。人际沟通的工具就是一定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这种符号系统进一步分为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有时也把以艺术形式呈现的交往载体从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剥离出来组成艺术语言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由于和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列宁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也论述了“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离开交际的需要,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一部分的语音系统就丧失了生命力,这时候语言就仅存于书面形式中或者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消失,如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羌族、纳西族等的语言。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统计,史前时代人类约有1—,现在仅有6000种左右。专家预测,21世纪大约有一半的语言还得消亡。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时语言要辞能达意。这是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要使用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言土语或专业性、行业性过强的词汇。如: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杨丽说,“为了把气象专业术语变成观众容易理解的语言,我们(主持人)每天都要到会商室来听会商,跟专家一起研究该如何表达”(《西宁晚报》专引自《晚报文萃》1994年第10期)。再如五花八门的方言。例陕西方言短信笑话:①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载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②一个女孩深情地对她的男友说:“锅,垒四轻山袄四六水。”(淮安方言:哥,你是青山我是绿水。)再如“昨天晚上”:如果有人问:“夜来弘杭你奏嘛起来?”许多人会一头雾水,其实这是“昨天晚上你干什么去了?”的平原方言版。昨天--夜来;晚上--弘杭;什么东西--嘛营僧子或嘛玩意儿;棉花--娘花;蚂蚁--米羊。,即符合角色规范。包括适合沟通对方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亲密程度、各自的经验、知识范围、理解水平、心理需要和交往的目的等。总之,语言使用要有针对性。如德州当地农民卖粮时的“几个零”。,层次性。切忌颠三倒四,云里雾里。。(1)招呼词语招呼词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因此,如果见了熟人不招呼,等于告诉对方不愿再和他交往。如何与不同的人打招呼,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中可能有不同的习惯,招呼的内容也往往不仅仅由语词成分构成,有时还可能伴随语词成分做出各种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可分为交谈型招呼词语和问候型招呼词语两种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这些词语通常由包含具体信息的问答组成。从表面上看,它和一次短暂的交谈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叫做交谈型招呼词语。但是这里的“交谈”并不是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心。因此,对这种招呼中的提问,既可以就事论事地给予回答,也可以根本不作回答而向对方也提出一个问题。比如,甲乙二人在路上相遇,甲说:“吃了吗?”乙可以说;“吃过了,您哪?”也可以不回答甲的询问而直接问甲“您吃了吗?”从而结束彼此的招呼。当然,也可以向甲回答“我也吃过了”作为结束。由此可见,交谈型招呼与一般交谈还是不同的。因为一般交谈中不回答对方是失礼的。交谈型招呼语多出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中。因为小规模的生产方式限制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居民往往结成许多内部关系密切的小社群。社群之内交往频繁,而不同社群之间接触很少。招呼词语多用在互相熟悉的亲友之间,其具体内容富有民族、地方乃至行业特点。比如,某些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中,招呼词语中往往包括询问对方的牲畜是否平安健壮。俞敏先生则曾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对老北京人使用招呼词语的例子。他说在北京的猪
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工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