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的杯子》之微教案.doc:..微课《吃不饱的杯子》教学设计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陆丽华类型:课外探究指导类。二、 适用对象:小学低中段学生。三、 视频使用时间段: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课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课前,也可以用于趣味小实验社团活动指导。四、 内容简析:本课的内容是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两个趣味小实验,以俏皮的“吃不饱的杯子”作为整个微课的标题,希望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观看、学习、实验的欲望。整个微课程,微视频是核心,简要的向大家介绍了“吃不饱的杯子”、“水面浮针”的操作步骤,结尾虽然点明了出现有趣的实验现象的原因是“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但却没有向学生详细介绍“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的具体表现如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搜索,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课后主动地去探究,力求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五、 学情分析:,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我把《吃不饱的杯子》一课安排在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课后学习是因为此单元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水的特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了水滴在玻璃片上、蜡光纸上会呈水滴的形状(其实水滴的形成就和水的表面张力有关),但在教材中却没有对水的表面张力再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只是在这一单元最后的“资料库”中用了一小段文字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鉴于水的表面张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故安排了两个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的趣味小实验,希望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沉和浮》单元,这一单元我们的学生将跟水亲密接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揭开沉与浮的秘密。在此单元第一课的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中,要求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为什么要放入水中观察,而不是水面呢?故我在单元学习前安排了《吃不饱的杯子》一课,希望学生在“水面浮针”中知道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沉浮会受到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同时用“吃不饱的杯子”这一趣味小实验来拉开《沉和浮》单元的学习序幕,让学生感觉到探索物体沉浮的趣味所在。《吃不饱的杯子》一课学习,学生在看了微视频后能马上模仿进行自己的趣味小实验开发,简单方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口也避免了指导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演示、解说。六、教学目标::知道水的表面存在着一种收缩的力一一表面张力。: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通过课后搜索深入了解水的表面张力,并了解
《吃不饱的杯子》之微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