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论文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党素云班级:1132801学号:201130280127指导老师:熊进萍副教授目录:一、《浮士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二、承认人性中“恶”的存在——魔鬼三、善与恶的统一——浮士德(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3)、浮士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四、小结五、参考文献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摘要:《浮士德》诗歌的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意识: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他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关键词:《浮士德》形象分析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巨著和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全剧分为两部,是有感性到理想的过程。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糜菲斯特的打赌,二是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签订契约条件为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欲望,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中的上帝代表了人性中的善,魔鬼靡菲斯特则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铸就了“浮士德精神”。一、《浮士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1]歌德虽然在许多时候,表示出他的无神论观点,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独特信仰。他认为世间道德起源于上帝,是天生的优秀品格的代表。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可以看到,上帝对人类的执着的肯定态度正是浮士德追求的动力和源泉。当魔鬼在上帝面前觊觎浮士德的灵魂,对浮士德表示出否定时,上帝说出了他对浮士德坚定信心。“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没有上帝的肯定,人类将会对至善丧失信心。上帝天上序曲中说:“如果眼下他侍奉我还浑浑噩噩,那我很快领他进入清明之境。”这里可以看出上帝已经帮助浮士德树立了一个至高的追求目标,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崇高目标,才会有下文中浮士德的5个奋斗阶段,也才有了结尾中浮士德灵魂的拯救。上帝帮助人类树立了善的追求目标之后,还派出魔鬼去帮助浮士德实现善的追求,天上序曲中上帝说:“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因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让他刺激人,与人做伴。”对于自己安排魔鬼靡非斯特去辅佐浮士德,上帝充满了希望,对浮士德的成功充满了信心。他说:“而你们真正的神的孩子啊,享受这生动而丰富的美吧!”上帝是至善的代表,是人类永远追求却始终无法企及的目标。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终极的善从未能实现。在浮士德死后,看到结尾有这样的描述:“灵魂高贵的成员,已逃离恶魔手掌,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更有爱从天降,慈光庇护起身……”。在作品中,歌德也只能借助上帝之手,让浮士德的灵魂在死后的彼岸得
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