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90年时再进行规划,浦东的发展不会像现在这般好。”张江集团总规划师、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规划管理处原处长汪新野说“规划”作为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投影,是对未来空间资源的一种配置,所以“规划”应该深切反映社会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发展中的要求。因此“规划”一定是超前的浦东新区的发展规划可以追溯到1984年,国务院振兴上海调研组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制定《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提纲》,首次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如果1990年时再进行规划,浦东的发展不会像现在这般好。”张江集团总规划师、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规划管理处原处长汪新野说本报记者胥会云徐博发自上海1987年:规划地位提升在汪新野眼中,1987年的浦东,其发展规划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越。“之前不管如何做规划,浦东的定位仅是上海工业的扩散地和生产基地,是膨胀中的上海的一个…卧城?,也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正是由于这样的定位,浦东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综合功能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导致人群流动呈钟摆式:工作在浦西,居住在浦东。在此情况下,上海开始研究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当时提出的发展方案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西向闵行和漕河泾,但空间非常有限;南面到金山,但金山和原来的中心城区相距太远;北面的宝钢,也因为距离等原因不适合成为上海城区的拓展地。浦东的优势顺势凸显了出来。浦东和浦西仅一河之隔,但在世界上的跨河型城市中,很少出现两岸发展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一位来自美国的造桥专家林同英指出,浦东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块宝地,是跨河型城市中还未得到开发,但又距离中心城区如此近的一块宝地。1992年:确立城市形态经过几年的准备,浦东开发初期,上海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下称《总体规划》)。1992年3月31日,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共包括住宅小区、道路交通和工业等30多项规划。汪新野认为,这个《总体规划》共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依托老城,逐步发展;二是避免浦西的老城区在空间布局方面的缺陷,形成了组团架构,即把浦东分为6个组团,这些组团能够在空间上分散开来,各具功能,同时又通过交通相互联系起来,绿化带也被镶嵌其中。《总体规划》的第三个特点是环状放射性的道路架构,这种结构把浦东和浦西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浦东大量的空间拓展,使浦西拥挤的空间环境得到缓解,旧城区得到改造。另外,由于浦西人才、资源的支撑,浦东的发展也有了强大的后劲。最后,这个规划还体现了市政先行、交通先行的特点。“八五”期间,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始大规模的交通基建。“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的招商引资。”汪新野说。此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开发区等一系列区域建设的效果初现,浦东的城市形态已初具面貌。2003年:先行未来20年规划《总体规划》的实践结果超越了原来的规划,浦东和上海因而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作为上海的一个组成部分,浦东这次完全纳入了上海的总体规划中。同时,浦东也根据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实际情况,考虑未来20年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自身开发的特殊需要、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和机制的先行性,编制了《浦东新区综合发展规划》。此时的浦东开始了沿海发展战略。2003年8月8日,浦东新区政委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纲要》,提出新区将形成“一轴三带”发展布局,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四
浦东的成功经验:把规划放到开发前面越前越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