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84年由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共同创建的国内第一个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临床和基础部分为主体组成。系国家重点学科牵头单位(1989年起至今)、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消化内科,优势学科,本市唯一)、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国内唯一,此次全国评比第二名)、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本市唯一)、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本市唯一)。新近结束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评比中荣获全国第一名。消化科现有病床112张、内镜中心占地13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学科中拥有正高级职称员工15人、副高者近20名;博士生导师8人(现职3人)、硕士生导师14人。特色与优势:为国内最早开展胶囊内镜(CE)和双气囊内镜(DBE)检查新技术的单位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检查例数最多的医院之一。建立CE和DB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技术以提高诊断率;评估CE和DB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诊断水平达国际先进。近2年消化科门诊量20-30万人次/年、内镜量5万人次/年。国内最先开展Hp研究。首次提供我国人群中感染的Hp耐药率变迁资料,阐明了Hp对克拉霉素耐药的部分机制;首创多种包含呋喃唑酮的疗效高、相对廉价的根除Hp方案,可在较大程度上克服Hp的耐药问题,得到国际同行肯定。利用我们学科特有的、独立于医院大病理科的消化病理室的内镜活检()病理技术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程度,其次根据病人的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决定是否及如何通过补充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降低胃癌发生率。自2006年起开展肝脏相关自身免疫抗体系列的检测,检测次数超过5千余次,不断优化检测方法,做到检测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肝脏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开展最为广泛的单位,也成为华东地区多家医院送检单位。在国内外率先建立CHB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FPM观察指标易被临床获取;不仅对判断CHB肝纤维化有很高的准确性,且可用于动态观察肝纤维化进展、预后判断和药物疗效的评估。近5年以来,本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28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卫生公益行业基金1项、十一五重大专项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多项,获得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科研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的主要期刊论文400多篇、SCI收录80多篇(包括Hepatology、Gut、LancetOncology和CancerLetters及JBC期刊论文)。实验室目前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和3000余万元人民币的先进实验仪器。有独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消化病理室、细菌室、细胞室、生化室、流式细胞仪室、干细胞实验室。本所主办的中文期刊源杂志《胃肠病学》为核心期《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正式进入SCI收录系统()。刊、统计源期刊。我们的主要研究目标为:消化系肿瘤发生机制与维生素的预防、幽门螺杆菌(
消化内科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