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价格理论的雏形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维康托洛维奇为解决资源最优利用问题而提出的客观制约估价理论。它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的集中决策研究,也称为“最优计划价格”理论。随后荷兰经济学家詹恩丁伯根将其进一步完善,用于自由经济中的分散决策,于是影子价格又被称为“预测价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了丁伯根的影子价格理论,使其成为主要反映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预测价格的概念,并从三个方面做出了比较具体的阐述和补充:;;。此外他还把商品的边际成本也称为影子价格。影子价格的最初定义是紧俏商品的经济价值。这里所指的商品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生产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对于最终产品(消费品),是以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它们的经济价值。而生产要素(基本资源)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动力等)是生产过程或建设项目所必需的投入,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以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边际效益来衡量。换句话说,在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影子价格是这种资源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将引起的总效益改变的量值。资源的经济价值与这种资源可得到的数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某种特定的资源非常稀少,而它又有相互竞争的许多种用途,那么这种资源只能用在最佳的场合,它的影子价格或机会成本(即被迫放弃的次佳用途可以取得的效益)势必很高。但如果这种资源的供给比较充足,那么次佳用途对于这种资源需求也能被满足。依次分析,按照可能取得效益递减的顺序分配这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影子价格就随之下降。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经常能够反映商品的实际价值,即与商品稀有程度紧密联系的经济价值,因此这种市场价格就是影子价格这是由于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供需双方。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并促使增加该种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或抑制对它的需求,而某种商品呈现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引起对它的需求扩大,或减少这种产品的生产。只有当某种商品的供需基本平衡时,价格才相对稳定。此时,需求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供给方所能按受的最低价格趋于一致。如果通过市场竞争使各种商品的价格都接近或趋向于均衡状态,那么各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它们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同时呈现出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在这种价格体系大体合理的条件下,一切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行为将在价格机制约束下趋于正常化,即以节约劳动和资金、适应社会需求来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同时,宏观上能起到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市场价格真实反映了商品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全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可能引起市场价格和商品实际经济价值的背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为突出。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用影子价格来计量商品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投入的资源代价如前所述,只有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价格才是影子价格。而完全自由竞争条件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情况。显然,上述定义是一个经济理论上的概念。至于影子价格的具体确定,则要选用概念上合理而又现实可行的估价方法。康托洛维奇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普曼先后用线性规划理论证明影子价格是资源配置的线性对偶规划的最优解。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的重要理论,也是运筹学的最基本内容。单纯形法是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基
影子价格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