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古希腊的中庸精神.pdf.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8【社会·文化】论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史家亮(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在古希腊,以“不要过度”为基本特征的中庸精神在日常生活以及哲学和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这一精神至亚里士多德时发展成为具有伦理学、政治学和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的“中道”思想。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反映了人类早期求“中”、求“和”的共同思维倾向。关键词:古希腊;“不要过度”;中庸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97(2008)01—0091—04中庸作为人类最早领悟到的思维方式之一,在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和文明古国中都曾产生过。其中在古希腊,中庸精神不仅有着广泛的体现,而且至亚里士多德时发展成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加以全面的考察,对于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领悟中庸精神的实质,促进这一凝聚着人类智慧的重要思想的现代性转型,更好发挥其方法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不要过度’’:早期古希腊文化中庸精神的体现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0”?1其中,中庸思想在欧洲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尽管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求“中”的思维方式也不是西方社会的主导思维方式,但是中庸精神却在古希腊文化中广泛地存在着。古希腊很早就有崇尚适中的观念。据载,在古希腊德尔菲(Delphi一也译作特尔菲)太阳庙的庙墙上刻有一些铭文,其中有两条最为著名:一条是“认识你自己”,一条是“不要过度”。两条格言确实颇有深意且有内在联系,体现了早期希腊文化的特色和人文精神。尼采对这两条格言及其本质联系有过这样的解释:“个体化的神化,作为命令或规范的制定来看,只承认一个法则——个人,即对个人界限的遵守,希腊人所说的适度。作为德行之神,日神要求它的信奉者适度以及——为了做到适度——有自知之明。于是,与美的审美必要性平行,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勿过度’的要求”_2J。就是说,人应当做到适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我所应遵守的“限制”。从这两句话的人文关怀上看,“认识你自己”体现了希腊人对“自我”、对主体、对个性的尊重和关注,“不要过度”则可防止这种个性的泛滥或放任,从而更好地发挥自我的个性和特长。由此,美国学者伊迪丝·汉密尔顿称赞这两句格言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一点也没有全世界教士们所常用的习语的影子”[引。这种“不要过度”的中庸思维方式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在希腊哲学史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就曾提出“‘太过分’就什么也没有”,因此他提醒人们要“运用度”_4J。从现有的材料看,这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度的论述,实际上表达了“中”的思想。其后,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提到了“分寸”的概念,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_5J这里的“分寸”()也译为“尺度”,可以看出,这里“分寸”的概念和“度”的概念十分接近,蕴涵着事物以“度”为界限进行辩证转化的思想。生于约公元前6世纪初的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明确提到:“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_6J柏拉图对毕达哥拉斯的中庸精神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只要遵守

论古希腊的中庸精神.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