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 0 0 年第 1 期
晏子研究
论《晏子春秋》的编写及成书过程(上)
郑良树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来)
[中图分类号〕K 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82(200001- 0025--09
“颇不合经术,亦不敢失”的,应指《外》的
一、成书
下篇。
晏子,名婴,谧平仲,春秋齐国贤相, 从内容“颇异”及“颇不合经术”来看,
事齐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汉书· 艺文《外》应当分上、下,再加内篇,合共八篇,
志》著录有书八篇,在儒家类。所以《汉志》著录的篇卷是八; 从外篇上、
今传 K晏子》书八卷,分 K内》、《外》下都无篇题来看,其实只是一篇,再加内篇,
两部分。《内》有《谏》、《问》及《杂》三合共七篇,所以《七略》及隋、唐《志》的
篇,各分上、下; 《外》无篇题,也分上、下; 篇卷只有七。它们有时说“七”,有时说
合计八卷,与《汉志》所载相合。《史记· “八阶,原因在此。孙星衍说: “《晏子》八
管晏列传》注引《七略》说: “《晏子春篇,见《艺文志》,后人以篇为卷,又合
秋》七篇,在儒家。”隋、唐《志》著录也《杂》上、下二篇为一,则为七卷,见《七
都说“七卷”,大概将无篇题的《外》合为略》及隋、唐《志}}'n〕认为后人将《内》的
一卷,所以,篇卷数才成为七。刘向在《叙《杂》上、下合为一,是造成七卷的原因;这
录》中说: 个说法恐怕不正确。无论七篇本或八篇本,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我们今夭看到的《晏子》,基本上就是刘向
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当年所编订的。
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根据《叙录》,中秘所藏原有的是 n 篇,
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外加太史 5 篇、杜参 13 篇、刘向自己 1 篇,
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 一共30篇832章; 可见源头不一,材料复
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杂。经刘向及杜参的整理和编汀,淘汰了重
旁御观·⋯。复的 22 篇 638 章,保存了 8 篇 215 章,就
所谓六篇,即指“合六经之义”而又分为上、成为今夭所看到的《晏子春秋》; 可见这批
下的三篇《内》; 至于文辞颇异,不敢遣材料重复的严重性了。在刘向编订之前,这
失”的一篇,当是指《外》的上篇; 而那篇一大批材料是相当复杂和凌乱的。
一收稿日期﹁
I J
F 作者简介﹁ 1 9 99 - 1 1- 01
L
1 郑良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万方数据
哎晏子》出土于汉武帝时墓葬中,说明六朝
二、材料来源的多元化人作的说法已不攻自破。至于其作成时代,
过去学者对本书的作者及作成时代大骄宇蓦曾如此推测:
致韦四种看法: 一种认为是晏婴本人所作而且说明两汉初年,在当时比较
的,传统史志都持此说法,一直到宋代的僻远的临沂地区已有《晏子》一书的
《直斋书录解题》,都还维持此说。第二种说流传,足证《史记》记载当时“世多
法认为是墨子的门徙所假托,柳宗元倡议有之”是可信的。在印刷术尚未发明
在先,附和者有晃公武、王应麟及焦NE等①。的西汉时期,书籍的传播多靠简帛的
第三种说法是后人所编造,《崇文总目》说: 抄写与口授,抄书难,流传更难,从
“
论《晏子春秋》的编写及成书过程(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