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课题论文班 级: *****姓 名: ***学 号::********任课老师:任小瑞1[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摘要]幸福是什么?尼采说:幸福就是随着权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种感觉;英格丽〃褒曼说:幸福是有健康的身体和易忘的记忆;卢梭认为:幸福是银行有丰厚存款,家中有美食佳肴,加上良好的胃口;哲学家罗素认为幸福存在于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萧伯纳与雨果则认为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真正的分享;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是一种美德的体现。幸福存在于满足,不存在于抱怨。我们的幸福不是精神的绝对富足也不是物质的无所不有,幸福既受外界条件影响也受我们内心自我的判断左右。我们的幸福不是别人怎样认为,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亲身的体会。 幸福在每个人眼中的视网膜上成不同的像,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追求。但有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的小幸福,忽视身边的人和物给我们带来的开心与感动。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树立好心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作一个好的规划。【关键词】 幸福观 价值观 心态原动力 内心2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里,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小学老师觉得: “幸福就是我的学生都能成才,我的儿子将来有所作为。”工人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加班的时间少一点,能和妻子、女儿散散步、逛逛公园。”起早摸黑的农民说:“我的牛越长越壮,奶卖得越来越多,就能给儿子娶媳妇了,这就是我一辈子的幸福。”一名井下工作的矿工说:“幸福就是马上要出井的时候。”范伟主演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有这么一段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而我心目中的幸福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家人健康,朋友安康,生活美满。这就是每个人心中对幸福观的概念有所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现象。我们常常觉得社会认同的就是对的,就是自己3想要的,其实不然。无可否认,社会认同的一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他是你的需要吗?这样做你就真的会快乐吗?还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吗?同学三个各有梦想,却迫于家庭的压力来到大学学习,他们在大学的课堂里找不到快乐,他们在大学课堂里找不到自己。显然,尽管他们就读于名牌大学,可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别人的眼中活着,可是这样的我们并不幸福,说的夸张些我们是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过着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痛苦的生活。可能有些人会提出:“我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幸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真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吗?不,是我们不甘心用一种别人看不起的方式解决温饱。清洁工,修鞋匠,修车工„„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的把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是我们价值观念的问题,这是社会错误的价值观念导向。如果我们真能突破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幸福就不远了。 那么,如何突破这种价值观念呢?。。。。。。我们需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4我们这么做是不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是在享受还是在忍受,我们为了什么做这些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这样做„„在一连串的思考中我们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地了解自己。记住,你不一定了解自己,这个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安不下心来,甚至无暇去了解自己,我们必须静下来,时常回回头,不然我们很容易就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了自己。但是有些人似乎是在做着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可是他们依然不快乐,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攀比,是错误的攀比。我们常常会感叹“我和他付出的一样多,为什么我得到的少?” 其实这种比较是最愚蠢的,也是最可悲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去比较,这可能就是在竞争社会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吧,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当初为什么选择从事你现在所做的,你是喜欢它,不是为了从中获得胜过别人的快感。“人们之所以得不到幸福,是因为人们要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我们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否定了自己,践踏了自己的劳动,试想,这样的活着我们怎能幸福快乐!再者,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的更换了自己的源动力,从最初5的“因为喜欢做而做”变成了“因为要比别人做的好而做”,源动力的改变可能达成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可是在我们心理产生的结果却不是一样的。好一点的结果是:可能我们得到了预想的成功,打败了自己一直认为的对手,可是这种竞争是无休止的,你将要进行的是下一场竞争,这时都已经很难让自己停止,我们已经深陷在这无休止的竞争中了,再也没有原来对这件事淳朴的单纯的喜欢了,自然也不会有先前的快乐了。差的结果呢?如果我们在这种竞争中失败了呢?其实如果你还是“因为喜欢做而做”,这也算不了什么,既然喜欢就一直做下去嘛,做得差与好交给老天吧。但是对于已经盲目追求的人来说,面对失败的结果,他们就不能那么淡定了,烦躁、不安、焦虑接踵而至,轻者会放弃自己所爱,
心理学课题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