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未来电脑张亚勤
主讲人简介
张亚勤1966年生,1978年十二岁的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二十岁时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速率控制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视频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此领域他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35篇论文在世界最权威杂志《IEEE》上发表,出版专著11本。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他因此成为IEEE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内容简介
创新的动力源于人类不断升级的需求和希望。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信息革命的开始,然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预见到,未来的世界会因为一台名叫ENIAC的庞然大物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6年,这台结合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脉冲技术、核物理电子计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庞然大物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的诞生。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性能强劲,影响日益广泛的机器不断创造着足以令最初的缔造者瞠目结舌的奇迹,直到今天,你仍然找不出任何一种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和全面到与PC相媲美的智能机器。
步入新世纪,人类的发展史迈入了一个新纪元,PC也随之步入了更加稳健的发展阶段,但PC的明天究竟会怎样?从软件生产商到硬件制造商,从技术人员到普通用户,无不在关注着PC的未来。对此,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博士认为,PC的功能已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并且PC在我们已知的诸多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是“令人震惊”的,但这并不等同于说它的发展轨迹没有规律可循。首先,作为计算机工具与通讯工具它必然会受到三个物理原理的限制,它们分别是:薛定鄂的量子理论,麦克斯韦尔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三个物理学原理定义了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速度、性能的极限。同时还有指导PC发展的三个应用规则:定义PC硬件发展的“摩尔定律”和“贝尔定律”,定义个人通讯电脑带宽及内容的“吉尔德定律”和“麦特卡夫定律”。突破这些“极限”,PC的发展速度将主要受到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制约。未来的PC将是更“聪明”的PC(智能之路)、更“无限”的PC(网络之路)、更“像你”的PC(个性之路)。
PC的发展将在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潜力: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中国的网络化具有世界一流的崛起速度,将使中国PC用户数目“爆炸”般增长;中国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会带给中国软件产业和相关技术脱胎换骨般巨大变化;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高速增长,PC将登上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无穷潜力的巨大舞台。
只要开启PC,我们就已经在碰触着“无限的可能”。
全文
今天我的演讲的题目,是《未来的电脑》。那么首先我想讲一下,未来计算发展的一些趋势、一些特点,特别是现在计算,第三次新的浪潮中间的一些特点,然后我想做一些基础演示。最后,我希望我们有一些时间可以互动、可以一起探讨一些问题。
那么首先我认为未来的电脑走向三个不同方向,首先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化;第二是电脑变得越来越智能;另外电脑越来越个性化,或者说人性化。首先我想讲一下,网络化的趋势我们都知道,过去的三年中网络产业,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一个变化,可以说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纳斯达克从最高的五千三百点,后面跌到一千四百点,所以整个网络的泡沫,可以说是破灭了,这个泡沫的破碎,其实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使得
11月21日 未来电脑 张亚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