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农问题修改2.ppt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历史上及当代的三农问题【知识归纳】一、(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西汉的漕渠、白渠;西域的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关键提示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副产品成为商品。(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 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记录生产工具的改革。 (4)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关键提示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三、(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三农问题修改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mm95875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