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草皆关情—咏物抒怀诗鉴赏何谓咏物抒怀诗?所谓所谓咏物抒怀诗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感染与与启迪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所咏之咏之““物物””或或所叙之所叙之““事事””,,抒发抒发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寄寄寓寓襟怀抱负襟怀抱负的诗歌。的诗歌。贺知章《咏柳》于谦《石灰吟》王冕《墨梅》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些诗都借所咏之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说说熟悉的咏物抒怀诗咏物诗特点归纳:,要实写其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托物言志,托物抒情。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象征;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拟人、对比等。金题回放?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5分)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答案示例:?21 解析:还未展开芳心?22.?解析: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学习目标?1,归纳咏物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和技巧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1、整体把握;;(读清全诗,咏的什么物咏的什么物)2、把握特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为何要咏此物)为何要咏此物)4、把握表现手法;(整体:托物言志;具体常用比兴、象征、反衬、拟人、比喻)(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而是采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一类诗歌。既然是咏物诗既然是咏物诗,,首先首先,,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并能深入其里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即要做到““神似神似””。。其次,还必须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其次,还必须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①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1、形象特点:2、所言之志:3、手法:夏蝉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托物言志象征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品格。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咏物抒怀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