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在《报任安书》中说: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简介《史记》是我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分10表(各个时代大事纪)、8书(记载礼乐、天文、历法、封禅、水利、财用等专门史)、12本纪(记帝王,项羽本纪除外),30世家(述诸侯),70列传(叙人臣,名官名人),共130篇,50余万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时代背景简介: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完璧归赵关于和氏璧关于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块貌似普通的玉璞,他把这块玉璞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找来玉工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非常生气,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赶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工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几十年,楚武王之子楚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无奈自己被砍掉了双脚,行动不便,眼看着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怀抱玉璞痛哭了三大三夜,眼泪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是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果然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奖励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后来和氏璧不见了,人们以为是被张仪偷走了,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昭阳给他看过和氏璧。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外人手中购买到了这块玉,经玉工鉴定,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强夺去了。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窥觑之心,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知道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是真,给15座城市是不可能的,想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但秦国势力强大,又怕得罪秦国招来亡国之灾,这可该怎么办?于是便有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并使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据说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的玉玺,代代相传。楚国——赵国——秦国统一,成为秦始皇的专用玉玺——秦二世投降,交给刘邦——东汉十常侍作乱,遗失——孙坚从井中捞出的宫女身上得到——袁术抢走——曹操——西晋灭亡,流落北方少数民族之手——东晋——隋唐——五代后唐,李从珂兵败自焚,玉玺下落不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3572241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