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竹竿舞》梁梅青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跳竹舞”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将其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充分考虑到此项运动的特点: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力量、耐力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体育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二、教材分析竹竿舞是来我国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有舞蹈,它利用竹竿有节奏地进行来回敲击,舞者在敲动的竹竿间轻快地来回穿梭舞蹈,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简单易学,它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享受美、创造美。将民族民间“竹竿舞”引进体育课堂中,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弹跳、灵敏、耐力、协调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身体的灵敏感、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发挥弹跳力。另外,“竹竿舞”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创新意识。此舞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将其作为教学的载体。游戏“跨下传球”让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你们觉得有趣吗?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能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乐于学习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对愿意表现和展示自我有很高的愿望和热情。竹竿舞的特点恰好符合了她们的身心特点,动和美的结合。通过竹竿舞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自编、自创、自演、自导的快乐。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竹竿的操作,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竹竿舞基本步法、跳法、敲竹竿的节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身体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体育和团结协作精神,在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中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良好习惯。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提高节奏的韵律感。能根据节奏开合竹竿;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难点: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六、教学方法1、教法:模仿法、练习法、体验法、对比法、实践操作法、巩固法等。2、学法: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对竹竿舞有初步了解。在对竹竿舞不陌生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学跳竹竿舞的积极性。七、教学过程(一):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需要我们大家互相合作才能做好,大家想不想知道?竹竿舞。大家知道竹竿舞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吗?竹竿舞起源于哪个省?(二)。:头部运动、肩部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运动。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4校园集体舞:童心舞动各段动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