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报告会广州科学城中学高一(5)班执教熊厚兰读书印象第一组时至今日,人们眼中李鸿章都被扣着“卖国贼”的帽子,但如果你开始阅读《李鸿章传》,奇妙的文字将会把你带入旧时乱世,去体会李鸿章一生所存的心酸泪。一生劳顿奔波,只为保家卫国,书本的目行之间都散发作者对李鸿章的痛惜,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来描述了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之遇,有余悲焉尔。读书印象第二组西方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播者、国学大师梁启超倾力创作。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用准确、深刻且切合实际的褒奖与批评,给予李鸿章最公正的评价,展现了晚清第一权臣、近代最具争议人物的独特人生沉浮进退、得失成败之道。读懂李鸿章,读懂晚清那段哀痛腐朽的历史,以史为鉴,更发人深省:手中如有一册,便好似得一挚友相伴,在反思中砥砺前行!李鸿章之局限仍是今日中国人之局限!读书印象第三组《李鸿章传》乃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匠心巨作之一,中肯的描述了李鸿章的一生。本书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李鸿章,也从侧面讲述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因为李鸿章的命运与当时中国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梁启超先生采用了西式传记体,大有开中之先河,青少年读此书并不觉得晦涩。读史可知兴衰,借以明鉴;读人可知得失,借以启迪,青少年不妨品读一番。读书印象第四组在清末民初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登峰造极的梁启超,以不同于常人、全新的角度来看李鸿章,并为其写了《李鸿章传》这一书。全文仅六万余字,要言不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文风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梁启超以其开阔视野,高远见解,以独特的角度来评价李鸿章生前种种的本质,是非功过及此人的心性,不存私心,判断公允,使读者在了解传主后能沉心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传主简介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胡适读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试分析本书写作特点。语言赏析重读经典(P149)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重读经典(P60)这样看来,李鸿章原来知道今日是三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原来知道满足于现状就不能得到安定;原来曾经打算找到安定国内、抵御侵略的变法,原来知道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原来知道如果不进行变法维新,那么战和守都靠不住;原来知道派系的界限不消除,传统积习不废除,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甚至知道日后缺乏人才的情况要比今天更加严重,以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却永远没有自强自立的那一天。他沉痛的语气,我今天读起来还忍不信热泪盈眶。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军事活动洋务运动文本研读外交活动010203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争议,第4-9章梁氏把其一生活动划为三个方面,试分析其功过评价。功过相当功大于过过大于功
古代传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