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清史
第八章清代的阶级结构和十八世纪前期的阶级斗争
第一节阶级和等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阶级的结构、各个
阶级的相互关系和彼此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各阶级的地位、利益、
特性,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力量对比以及盛衰兴替,才能够深入理解
阶级社会的各个时期的历史,而不致被各种纷乱繁杂的历史现象所迷惑。列
宁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
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这是
区分阶级的主要标志。因为,它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
定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居于统
治地位。它们利用经济和政治的优势可以去占有、掠夺被统治阶级的劳动果
实,使社会分裂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两大阵营的对立。人们的不同的阶
级地位决定着他们的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
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对立。封建社会的历史,
围绕着这一基本轴线而展开。但是地主阶级内部还有不同的阶层,他们之间
有着不同的利益和意志,或相勾结,或相争夺。在农民内部也有自耕农、佃
农、雇农以及富裕农民和贫苦农民的区别。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之外还有商
人、手工业主、手工业工人、游民、贱民、奴婢等等。
在古代,众多的阶级、阶层错综地、层累地构成了自上而下的、统治与
被统治的多层阶梯。阶级和阶层的区别常常表现为复杂的等级制度。就象《共
产党宣言》中所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
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
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第”①。列宁也说过:“在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
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社会划分为阶级,
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共同的现象,但是,在前两种社会
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后一种社会中则是非等级的阶级”②。
所谓“等级”,是由国家以诏旨和法律的形式允准和承认的、具有一定
权利和义务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的经济、政治地位大相径庭,即使同
一阶级内的各个等级也不是平等的。专制皇帝处在多层的等级宝塔的尖顶,
他的地位至高无上,权力无限膨大,生杀予夺,“天下莫予毒也”。在他一
人之下,清代社会的最高等级是皇室、贵族和官僚,尤以满蒙贵族最为显赫。
清朝的皇族,凡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清朝追尊显祖)的直系子孙,都是宗
室,系金黄色带子为标志,称黄带子;塔克世叔伯兄弟的旁系子孙,都是觉
罗,系红色带子为标志,称红带子。宗室、有功者得封爵,爵位依次为和硕
1 ①《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版(下同),第二卷,第五八七页,《卡尔·马克思》。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五一页《共产党宣言》。
②《列宁全集》第六卷,第九十三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注文。
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
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无爵位者称闲散宗室。有清一代,世袭王爵罔替的有十二家,即开国初期的
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
肃亲王(豪格)、承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克勤郡王(岳
托)。其后,康熙子允祥封怡亲王、道光子奕封恭亲王、奕封醇亲王,
还有乾隆子永璘封庆亲王,其孙奕,清末封亲王,加世袭罔替。这十二家
各以特殊的功勋和其它缘故,世袭亲王。其它亲、郡王则世降一等。膺封王、
公等高级爵位的还有许多满蒙贵胄,或以姻亲,或以功勋。汉人自三藩叛乱
后,无封王者,封爵依次为公、侯、伯、子、男。这批王公贵族,得到朝廷
的恩荫赏赐,拥有富厚的家财,田连阡陌,奴婢成群,他们是社会的统治者
和寄生虫,但应该指出:宗室觉罗、贵族功臣的末裔旁支,封爵递降,日趋
衰败没落,他们虽然还保留着黄带子、红带子的身份,名义上享有特权,但
大多数人谋生无术,坐吃山空,穷困潦倒,和普通的旗民情况相同。
还有一批职位较高的现任官吏与退职官吏,他们席丰履厚,财多势大,
为官则营私玩法,居家则鱼肉乡里。这些人构成官僚集团,与贵族世爵一样,
属于高高在
【管理教学类】简明清史(第二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