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楹联知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楹联知识】《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作者:东元(半文盲)在上文对对联有个大概印象和了解以后,接下来应该是学习研究如何更简单明了去抓住对联的特征,掌握其规律,进而登堂入室。我在上文《文盲联话•印象篇》中定义“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因此要学习对联就必须了解掌握它的对偶的本性、声韵规律以及文学艺术手法。接下来笔者会就对联的声韵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以及各种常见的对联艺术手法谈谈。这编先谈自己学习对联声律中接触到的几种类理论的总结与比较和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其中一些观点也许看的联友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友好讨论。关键术语:1、【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2、【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3、【今声】: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其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4、【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5、【双节平仄竿】由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6、【马蹄律】也称“马蹄韵”、“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7、【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停顿,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8、【正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声律格式。9、【变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的声律格式。10、【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11、【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12、【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13、【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对联的金声玉律网络上有关对联声律的文章和帖子已经见过不少,其中有涉及联友们探讨和争论激烈的问题,例如:1、对联要不要讲求声韵、格律?2、为什么要声律,要什么样的声律?3、对联应该遵循什么格律?4、应该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更好地学习和把握联律?……之类等等,是很多是联友学习探讨对联声韵和格律的过程中提出并为之争论的质疑。笔者带着尝试解释这些疑问的试探,说说自己学习对联声韵格律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总结。一、对联是具有声韵规律(以下简称声律)的对联的“联语”曾经是骈赋和律诗中孕育出来的,其母体骈赋和律诗都有严格的声律规定,自然联语也继承了这种声律上遗传。而对联的“对句”在开始时应该是不要求声律的,但是随着“对句”与“联语”汇流成“对联”,熟练掌握了律诗格律的文人自然在自觉和不自觉间把一些短的(七字以内的)律句声律引入对句,从而也使对句“感染了”声律特征,至此对联就有了自觉遵循的声律特征,这个声律格式和律诗大同小异,都遵循以“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声韵平仄格式。二、对联声律的今声与古韵之争对联过去在声韵平仄的界定上是仿照律诗,也采用平水韵的平仄分类,平水韵含“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各地方言演变极大,平水韵中的“入声”基本消失,平水韵的读音也很少有人能读出来了,只剩我国南方尤其岭南一带方言还保留有“入声”,但是由于过去“普通话”没有在全国推广普及,对联的声韵格律一时还无法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运用和接受的标准,所以平水韵作为声韵标准的习惯就一直沿袭下来。在普通话得到推广和普及以后,全国已经有一个判定声韵读法的统一标准。至此,无法读出,只是作为水韵越来越受联界的质疑,由此引发联界在“从今声”还是“依古韵”问题上的争论,至尽仍在进行。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主张用今声,即普通话入联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对联在声律上从古韵过度到今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初学者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笔者个人以为要继续保持对联声韵的美感使它能被读出来,更好更完整地继承对联的艺术魅力,我们应该提倡以今声入联,逐步过渡。但是对于“平水韵”也应该适当学习,以有助于了解学习古联,而如果是岭南或者其他方言中有“入声”的联友则可以两者适当兼顾。无论采用今声还是古韵,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即一副对联中只能采用一套声韵标准,不能上联有依“古韵”,而下联依“今声”。三、对联声律遵循“上联仄尾,下联平收”、“单句中

楹联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6
  • 文件大小174 KB
  • 时间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