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异为同,学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坞小学王玉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又对分数进行了再认识,并已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数形结合理解异分母分数的算理是本课的核心。我对教材的理解: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迁移转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前测:前测目的:1、了解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掌握。2、了解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解答程度。3、了解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困难。前测对象:中坞小学五(2)25名学生。前测方式:答卷前测题目:1、填空:2、计算+=表示2个(—)( )个( )个(—)。3、计算:=+—=前测结果及分析:正确人数百分比学习困难学习基础第一题2288%3人不会填。12%的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不理解。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第二题1664%10人通分的方法,4人画图的方法,2人转化成小数的方法。36%的学生不会进行有效地知识迁移转化。第三题1040%10个人都是通分的方法。60%的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采用通分的方法无从下手,不会计算。我的思考: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两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迁移,将以前不会做的题如何迁移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将它进行下去。如何化异为同?怎么进行计算?这是本节课学习的生长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将进行重组。我想在这困难的背后,所蕴含的是学生对化异为同这种转化思想的理解,即分数加减法算理的进一步理解。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探究过程,并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教学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二:尝试研究,归纳法则环节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活动一:尝试解决=+活动二:算法优化,用喜欢的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然后通过验算引出减法。从而得出:题一,基础练习,处理约分问题。题二,改错,巩固方法,引以为戒。题三,梳理提升,发现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和分数加减算理的共同点:单位相同相加减。=+折纸,涂分数,复习意义,提出问题,生成素材:=+
分数加减法 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