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羊脂球》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根据题材不同大致可分三类:1、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残酷、野蛮,同时揭露法国资产阶级和军队的腐败无能,反映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侵略的斗争。《米隆老爹》、《蛮大妈》、《两个朋友》、《女疯子》、《羊脂球》。2、以城市小市民为题材,嘲讽中小资产阶级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荒淫无耻、追慕虚荣。《遗产》写金钱使人寡廉鲜耻,勒萨勃尔夫妇为了得到姑母的遗产,不顾人伦道德。《珠宝》内务部公务员朗丹在妻子死后,拿她的假珠宝去卖,原来是真的,每件价值过万,是妻子出卖色相所得,在名誉与金钱间,他选择了金钱,成了阔人。《小酒桶》、《老人》。《我的叔叔于勒》、《项连》警世作用,教训作用。3、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表现人民的善良,农村的苦难。《穷鬼》、《瞎子》。《西蒙的爸爸》铁匠菲力普没有任何偏见,自愿和一个生了私生子的姑娘结婚,他的婚姻得到工友们的赞同。在法国人的心目中,雨果是一位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而我国读者则与法国人相反,往往认为雨果是一位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因为一方面,我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介绍雨果的小说,他的《悲惨世界》早在“五四”时期就译成了中文。解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等小说都被再版或重译,《悲惨世界》不仅有好几个译本,还有电影和电视剧在我国上演,因此他的名著在我国读者广为传诵、人所共知。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创作(1818-1826)主要是诗歌,思想上保皇主义,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读书乐》,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二十岁发表第一个诗集《颂诗及其他》,也因歌颂王朝、天主教和辱骂拿破仑而得到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1823年写了中篇小说《冰岛鹰王》、《布格一雅尔噶勒》,思想上、艺术上都不成熟。2、第二阶段(1827-1846)政治上开始反对保皇主义,这是从文学斗争开始的,古典主义为王权专制辩护,并统治着文坛,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这就是1827年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克伦威尔》不符合古典主义要求未能上演,《克伦威尔序言》系统提出了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反对盲目摹仿古代,认为原始社会、古代和近代,每个时代应有每个时代的文学形式,这是对着古典主义来的。雨果集中批判了古典主义美学规定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不能混合,并把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截然分开的做法。古典主义者只表现崇高优雅而排斥丑怪粗野和平凡,是完全违背自然和生活真实的。第三阶段(1849-1883)这个时期作者创作了诗集《惩罚集》(1853),中心内容是揭露和讽刺窃国害民的拿破仑三世及其集团,是一部卓越的政治讽刺诗。《凶年集》(1872年)反映了他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反映了雨果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临死前两年还发表了诗集《历代传奇》(1883年),这被认为是法国诗歌和世界文学中最丰富最完美的抒情诗之一。雨果除了政治抒情诗外,以个人情感生活为内容的抒情诗,无论数量和成就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都是独领风骚。诗歌创作:《东方集》、《秋叶集》、《心声集》等,《东文集》表达了作者对二十年代希腊人民反抗土尔其统治,争取自由独立斗争的同情,富有东方异国情调,小说创作《巴黎圣母院》、《一个死囚的末日》,现实主义有所加强。1841年开始,创作上比较消沉,政治上较活跃,当选了法兰西学院院士,还当了贵族院议员,这表明他对七月王朝的妥协。1947年写的剧本《卫戌官》充满神秘主义,思想性很低,反映了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剧本上演遭到失败。此后雨果沉默了将近十年。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第二共和国,。雨果开始抛弃君主立宪制的幻想,站到了共和派的立场上来。托尔斯泰《战争》是历史体裁,写的是拿破仑战争体裁,创作动机开始于50年代,作家想写十二月党人的历史,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人们都考虑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各个阶级的作用,他认为贵族不是全都堕落,贵族只要和农奴结合起来,消除隔阂就是俄》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沙龙谈论对拿破仑作战的事写起,中经俄奥联军同拿破仑部队之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1812年法军
作家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