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峨眉养生功海拔800米以上的峨眉山茶曾经,这里的茶都不食人间烟火,只作为山中珍品赠送,存活在“禅”和“修为”的人文氛围里。采茶的时间和方法也极其讲究。在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而天下闻名的峨眉武术里,有着大量高深的养生方法。在千年古城峨眉山市,原住民们喝着来自海拔800米以上的清香绿茶修身养性;在晨起或者黄昏的时候,源出峨眉派武功的养生太极则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峨眉山的茶向来不食人间烟火,历史上,这些原生态的有机茶只作为山中珍品赠送,与世俗功利无关,只存活在“禅”和“修为”的人文氛围里。而采茶的时间和方法也很讲究,比如采摘竹叶青,需用食指与拇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靠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只能在中午12点至下午3点。在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而天下闻名的峨眉武术里,有着大量高深的养生方法。古城里的大多数居民,都以练习峨眉太极来养生养气。在今天的峨眉山市,还居住着百余岁高龄的释通永老和尚,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天都要坐在峨眉山报国寺的佛像开光处,一面念佛,一面为有缘众生赠送念珠……不食人间烟火的山中珍品活在“禅”和“修为”里的峨眉山茶用来自海拔800米以上的清香绿茶修身养性,许多年来一直是古城人们最热爱的生活方式。在峨眉山市,一个最熟悉的场景是:每逢农历三月,尽管仙山峨眉还春寒料峭,但在昼夜温差条件的作用下,漫山遍野的新生茶萼都绽露出了新芽……僧人和茶农会在大雾还没散尽的时候提篮出门,开始上山采摘新茶,给春天的古城构成一幅美丽的茶山风景图。实际上,茶事在小城峨眉一直是人们养生的重要方式,拥有悠久的人文传统。早在东晋时期,道士和僧人都会在春天上山,采摘新茶烘焙后饮用。到了宋代,峨眉山海拔500~1500米的众多寺庙和道观,都开始自己种植茶园,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在写下“分无玉碗捧峨眉”的千古佳句时,还极为重视用什么样的泉水去配香茗。在苏东坡的时代,古城峨眉就已经天然泉池众多,山溪甘甜清冽。苏东坡认为:最适合沏泡峨眉山茶的泉水,只有位于“神水阁”的“大峨神水”,他还专门题写了“云外流春”四个字挂于泉口,至今墨宝尚存。到明、清时期,峨眉山茶的名声更是响彻神州,明朝皇帝朱元璋和朱翊钧先后给这里御赐茶园,每年春茶新摘,地方官府就会将御赐茶园里最好的新茶进贡给朝廷。时至今日,这些御赐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每年都会产出上等茶叶。有意思的是,最初的峨眉山茶远离商贾流通,只作为山中“珍品”。僧人和道士每年采焙贮藏的茶叶,有的纳入“农禅”活动,有的用于接待香客或仪赠施主。其中的精品或由外出的高僧云游弘法时仪赠他山;或者送到京城显贵手中……那时候的峨眉山茶,香飘京华,是士大夫、文人墨客和皇室宗族的挚爱。但是它却与功利无关,只存活在“禅”和“修为”的人文氛围里,所以也就没有旗帜扬幡在川滇茶马古道上……讲究的采茶时间和方法来自海拔800米以上地方的有机茶峨眉山茶属于绿茶类,特征是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这些山茶大多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冬天害虫在这里无法生存,因此不需要使用任何农药,采摘的茶叶都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在峨眉绿茶制作中,竹叶青制作工艺无疑是峨眉绿茶的代表。据说“竹叶青”这个名字是由陈毅元帅所赐。1964年,陈毅来到峨眉山,在万年寺与老僧人品茶时对所品之茶赞不绝口,随口就问:“这是什么茶?”老僧答道:“此茶乃峨眉山特产,还没有名称”,并
神奇的峨眉养生功海拔800米以上的峨眉山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