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奏曲欣赏(下)
帕格尼尼,尼科洛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大调,作品号
尼古洛·帕格尼尼于年生于热那亚; 年卒于尼斯。是意大利
小提琴家、作曲家。他被公认为早期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由于他技术上
的高超,有“小提琴魔法师”之称。幼年时随其父学习小提琴演奏,后又曾
随其他教师学习。从岁起开始演奏生涯,除在意大利外,亦去维也纳、巴
黎、伦敦等当时欧洲的主要文化中心演奏,所到之处,均获得成功。他在小
提琴演奏技术的开发上成就很大,如跳弓、拨弦、泛音等。他写的首随想
曲,当时被认为是无法演奏的。在现在,这些技术已为许多演奏家所掌握,
但在当时,的确是空前的。他的成功,还影响了许多人,例如李斯特在听了
他的演奏后,决心磨练技术,走与帕格尼尼相似的道路。后来他还将帕格尼
尼的一些曲子改编成钢琴曲。
帕格尼尼至少写了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但出版的仅两首,即这首第一协
奏曲和第二协奏曲。但经常演奏的就只有第一协奏曲;而第二协奏曲只有其
中的回旋曲乐章《钟》甚为有名。
这首协奏曲为大调,但是帕格尼尼当时称它为降大调,高了半个音。
由于降大调比大调少了许多用空弦的机会,相形之下就很难演奏,尤其
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在技术上难度很大,所以改成降大调其主奏小提
琴很难演奏。其实帕格尼尼自己也并不在降大调上演奏,他只是将弦定高
了半个音,实际拉的是大调。这是帕格尼尼使的一个小小的计谋,使别人
对此望而生畏。由于当时帕格尼尼的琴弦比乐队的提琴定高了半个音,因此
其音色也更显得灿烂辉煌,当然也要冒容易断弦的危险。时至今日,其总谱
已恢复了大调的本来面目。
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 大调, 拍,奏鸣曲
式。首先由乐队开始呈示第一主题:
它的第二主题甜美而连绵,与第一主题成为对照:
主奏小提琴进入时,在第一主题的动机上奏出旋律的跳进、急速的琶音
进行以及和弦等变化。紧随其后,是一个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
接下去是这个旋律与第一主题交替华丽地进行,在一个音阶进行后的高
音上延长,停顿。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抒情而甜美的第二主题:
接着低一个八度再奏一次,在尾部华丽地进行一直到颤音结束呈示部。
展开部先由乐队进入,下面主奏小提琴像是华彩乐段风格似地进入。随
即又辅以一个甜美的旋律:
在一段华彩似的进行后,又插以一个抒情的旋律:
在这个乐章中,帕格尼尼使用了旋风般的音阶、琶音进行;平行的三度、
六度、八度、十度进行。弓法有连弓、跳弓、抛弓等,还有人工泛音。总之,
调动了他所惯用的炫技手段。展开部是以技术性的华彩句与抒情的旋律(源
自第二主题)相配合。在又奏出了一段抒情旋律后,在音阶与和弦结合进行
中结束展开部,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由第二主题进入并展开,在一段乐队的间奏后,主奏小提琴奏出
绚丽的华彩乐段。最后乐队雄伟地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有表情的柔板( ), 小调, 拍。帕
格尼尼曾说过有一个慢乐章(是这首协奏曲还是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慢乐
章已不太清楚了)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剧中的监狱场景,当时杰出的演员朱
塞佩·德·马里尼演一个囚徒,在祈祷上帝,企求得救。乐章开始时乐队奏
出由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构成的引子,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极富表情的主部主
题:
中段的主题是一个甜美的旋律:
以后又回到主段,最后热情地结束。
第三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 ), 大调, 拍。
乐章一开始由主奏小提琴奏出欢快活泼的主部主题,一扫第二乐章的阴郁气
氛:
中间的插段都较短,最后辉煌地结束全曲。
门德尔松,费利克斯
小提琴协奏曲小调,作品号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于年生于汉堡; 年卒于莱比锡。德国作
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其祖父为哲学家,其父是银行家,幼年随其母学习
钢琴,作为神童钢琴家, 岁即公开演出。在柏林大学上学期间,指挥演出
了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对复兴巴赫作品做出了贡献。后从事作曲,写
下了许多名篇,并任布业会堂的指挥和莱比锡音乐院院长。后因其姐去世,
遭受打击,英年早逝。
门德尔松工绘画,善文章,为西方作曲家中文化素养较高者。他是浪漫
派作曲家中的杰出人物,受到良好的古典主义的教育,他的作品典雅秀丽。
有一个时期,许多人认为由于他生活优裕,因此作品不够深刻。但现在普遍
认为他的作品格调清新,形式凝练,旋律流畅,意境高雅,不愧为一代大家。
门德尔松这首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于年,但早在年时,已开始
构思。他在这一年写信给其好友斐迪南·大卫时,告诉对方想为他写一首协
奏曲。像一些名协奏曲一样,作曲家心目中有为谁创作
【管理教学类】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协奏曲欣赏(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