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桑葚菌核病.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桑葚菌核病——中国知网、百度文献【发病时间】桑枝枯菌核病在春季4-5月发病,主要危害春季一年生枝条已萌发的桑芽,常造成桑芽枯萎及病芽上方的枝条干枯死亡,偶尔也为害春季萌发的新梢及叶片,造成新梢折断和叶片出现褐色枯斑。【病原】该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cSleorintiaseleoriot川m(Libert)deBayr]寄生所致。病原菌于早春通过花芽侵入树体,4月底5月初为发病高峰,至5月份在病芽基部能产生黑色菌核。菌核随桑树采叶、伐条等桑园管理工作而掉入土中越冬越夏,次年春季在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和子囊抱子,并通过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初次侵染,从而造成病害的暴发。虽然在发病的桑芽表面和桑花上也能产生菌丝体引起再次侵染,但在整个病害侵染循环中的重要性不大。该菌的寄主范围极广,除桑树外,还能有油菜蚕豆、大豆、蕃茄等64科3%种植物。不合理的桑园间作和邻作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油菜、蚕豆等作物是菌核病的高发寄主,往往造成交叉感染。【预防措施】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治,可采取选栽湖桑32等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枝病芽集中处理;减少间作,尽量避免间作或邻作油菜、蚕豆等易感病作物,防止交互感染;早春桑树开花期喷洒50%多菌灵100倍液等综合防治措施。【病原简介】桑葚菌核病俗称白果病,病原物为核盘菌,菌核病的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染病残枝落叶和堆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孢子侵入雌花,寄生于桑果内,产生大量菌丝,果肉肿胀,呈乳白色。【症状】桑葚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肿,灰白色,病葚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葚弄破后散出臭气;缩小性菌核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葚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葚各小果染病后,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葚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病原】(桑实杯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盘肉质,碗形或漏斗形,盘部褐色,直径5~10mm,分生孢子梗丛生,基部粗顶端细小,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无色。菌核萌发产生1~5个子囊盘,盘内生子囊,侧丝细长,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具隔膜1~2个。桑葚缩小性菌核病病菌Mitrulashiraia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细丝状,具分枝,端生卵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从菌核上产生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子实体有长柄,柄部扁平,有的稍扭曲,灰褐色,生有茸毛。子实体头部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上端圆形,具数条纵向皱纹,浅褐色,子囊生在头部外侧子实层里,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carunculoidesSiegleretJankins称肉阜状杯盘菌,属于囊苗亚门真菌。1个菌核能生出1至数个子囊盘。子囊盘碗形,直径4~12mm,有长柄,长15~2mm。子囊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肾脏形,有半球形小体附着。侧丝有分枝,有隔或无隔。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

桑葚菌核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