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问题梳理赵树军(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0)摘要:羌姆是一门综合性的宗教艺术。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八世纪莲花生在桑耶寺创编金刚舞开始,一直到今天,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聚居区依然长盛不衰。本文就羌姆的含义、起源、发展流派等问题作出一个梳理,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宗教艺术。关键词:羌姆艺术;金刚舞;格鲁派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040作者简介:赵树军(1969—),男,云南民族大学讲师,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方向:艺术美学。联系电话:159********一、羌姆含义羌姆是一门艺术,更确切地说,是一门宗教艺术。一方面,从表演形式来看,它包含了舞蹈、音乐、服饰、面具等艺术要素,具有艺术欣赏性;另一方面,从它传达的内容来看,它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寺院僧众也用金刚舞来称呼这种仪式表演),又具有宗教的性质。因此,它既有宗教的特点,又有艺术的特点。不仅要研究它的外在表演形式,而且更应追究其目的性所在,它既是对临终、已死之人的中阴救度,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达到去污化浊、澄明境界的精神指引。羌姆,对于藏地的人而言,早已约定俗成,即是指寺院仪式舞蹈。当然,具体联系到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等情形,对羌姆的称谓不尽相同。比如,蒙古语元代称之为“查玛”,到了明代又称为“步叱”。到后来,又写成“跳步扎”,专指北京黄教寺庙蒙古喇嘛面具跳神。而在云南纳西,称之为“麻聪”、“拨聪”,“麻、拔”意即面具,“聪”为舞蹈,合起来即跳面具舞。清代乾隆年间则有“打鬼”一说,到了民国,多以“跳神”来表达羌姆供赞神佛和驱除魔障的意旨。对于羌姆的说法,尽管莫衷一是,但还是可以选择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方式的,这就是来自丹增次仁先生的定义:“‘羌姆’(vcham)即跳或舞的意思。它是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其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艺术。”二、羌姆起源关于羌姆的起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它源于藏地苯教;也有人认为,它源于印度的佛教,等等。第二种看法更接近真实。羌姆源于印度佛教,但这并不排斥对藏地原有苯教及其它因素的吸纳。这就是说,在羌姆艺术中,既包含了印度佛教的影响,也包含了藏族苯教、藏族民间艺术、汉地文化等因素在内。正如郭靖在《论西藏寺院神舞“羌姆”的起源》一文中所说,羌姆体现了一种多元文化。比如,羌姆中的阎魔、玛哈噶拉即大黑天、吉祥天女、阿兹勒等源自印度。护法神的道具,如金刚杵、三叉戟、金刚橛等,最早也源于印度。而与此同时,苯教的骷髅、牦牛等神也被吸收到羌姆中。苯教中的戴面具而舞、击鼓而舞的形式,以及这种面具舞蹈中的某些动物也被吸收到羌姆中,如狮虎相斗、鹿舞、禽鸟等拟兽假面舞、梗舞、空行舞、阿杂热舞等,成为“最具西藏风格的部分”。羌姆多元文化的特点的形成,也和开创者莲花生的明智之举不无关系。他是在同苯教斗争中创造了金刚舞。尽管是以印度密宗金刚舞为基础,但是对于苯教及其它因素,也并非一味排挤打压,而是采取了积极吸纳的态度。这样既利于对苯教诸神的降伏,又有利于金刚舞影响的传播和扩大。其结果,就是金刚舞在藏地得以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佛教最终战胜了苯教,占据了藏地的统治地位。再者,佛教密宗金刚舞的修供仪式的倡导,也正好迎合了吐蕃网赤松德赞的需求。他希望通过扬佛抑笨
羌姆问题梳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