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洛神赋图》传世的有五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故宫博物院(两幅)、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日本等处。其中辽宁藏本,根据“绍兴”藏印看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所以作为宋人摹本无疑。而北京故宫藏本是有图但在各段没有附诗赋说明,卷中有乾隆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至于美国藏本,和北京故宫藏本一样也无赋文,两者绘制形象近似,同属于宋人摹本。今天我们主要以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摹本为例,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画风仍存六朝遗韵,是保存较好、也是最接近于原貌的一件。作品“,横572厘米,绢本设色”全幅作品共画了61个人物,画面中除了主人公以外,还反映了山石、树木和马匹,形象十分生动。画面主要用线造型,用线为典型的春蚕吐丝描,用色厚重、艳丽。画作者介绍《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字长康,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个宦官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他画人注意点睛,决不草率从事。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连东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他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又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洛神赋图》的由来《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论画》一文中还提到了构图方面的“置成布势”,这也成为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经营位置”的理论基础。《洛神赋图》的构图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连环画,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连环画讲述一个故事多为一幅一幅的画,因为生在不同的时空中。我们知道如果将不同地点和时间发生的故事放置在同一幅画中,似乎难度比较大,但《洛神赋图》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在卷轴画上能为观赏方便和审美需要并能严格遵照原赋的描述做到这一点,《洛神赋图》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怕是敦煌莫高窟北魏275窟《鹿王本生故事图》虽然也用了类似的构图手法,却要晚于《洛神赋图》。《洛神赋图》卷里的故事我们看到《洛神赋图》的画面首先是从闲散的驭手开始的,身旁是回颈、俯首的马,不远处,还有一匹白马在草地上舒服的打滚,告诉观者这是旅途舟车劳顿的暂歇。在微风轻拂、翠柳摇曳的河边,身着大袖宽袍的曹植在侍卫仆从的簇拥下走过来。他忽然惊异了,两手扶住仆从,痴痴的凝视着前方,原来远处烟波之上,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她梳着高高的云髻,凌波微步,款款走来,顾盼流盈,若有所思。其神态可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感到了曹植的深情,但顾及人神之隔,低首徘徊,欲行又止。她含情脉脉,在天地间舒袖歌舞,轻薄的裙踞随风飘动,身形轻盈如飞鸟,眼波柔情流动,神采飞扬。但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临了,风神将风停下,水神平息了水波,司阴阳之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嘹亮的歌。洛神登上了鲸鲵佑驾、水鸟护卫的六龙云车,人神殊途,从此天各一方。曹植站在河上的楼船内凝目远望,洛神早已乘风而去,不见踪迹。失意的他惆怅万分,彻夜难寐,只好落寞地坐上马车,归途中却仍频频回首,企盼奇迹的出现。这样就把洛神初现、神人悟对、信物盟誓、洛水倦息、再陷惆怅、驾舟追赶、心灰意冷、走马上任等八段故事内容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一气贯通,完整而又清晰。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