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姓名:王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张璟慧
2011-04
摘要
达芙妮·杜穆里埃因其神秘、充满悬念的小说而独树一帜。鉴于对文学所做出的巨
大贡献,她分别于 1969、1977 年被授予大英帝国爵士勋位和美国神秘小说作家大师奖。
1938 年出版的《吕蓓卡》是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一经出版便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小说,使
杜穆里埃声名大振。
小说《吕蓓卡》于 1940 年被英国著名导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搬上银幕。希区
柯克擅长在银幕上制造悬念,号称“悬念大师”。电影《吕蓓卡》是此类电影的代表作
之一,1940 年获奥斯卡九项提名,并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两项奖。
国内外许多学者以及文学评论家从多个不同角度评析杜穆里埃、小说《吕蓓卡》以
及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如今这部小说及其电影都已成为经典。然而,多数研究都是从
女性主义、哥特小说、女性哥特、小说与电影比较、电影评论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对其
进行研读。毫无疑问,作者在小说中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悬念的世界。同样
地,导演希区柯克也通过自己独特的改编方法,巧妙地把这种独特的神秘与悬念呈现在
观众面前。换言之,导演抓住了小说之“神”。由此看来,在电影改编中体现出原文本
之“魂”是至关重要的,即从审美角度看,二者“意境”相同。而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蕴
含的一些独特阐释又恰恰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即是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由引言、四章正文及结论组成。
引言介绍了杜穆里埃的文学成就和小说《吕蓓卡》、希区柯克和电影《吕蓓卡》、希
区柯克独特的改编方法以及国内外对《吕蓓卡》小说和电影的研究与评论,进而点明本
文的研究意义:以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蕴含的“虚实”、“空白”、“黑白”为理论出发点,
分析希区柯克的改编方法,揭示此种改编的实质。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空白”、“黑白”
理论。中国古典美学源于中国哲学,其特色在于以“意境”为审美标准,而“虚实”、“空
白”、“黑白”是“意境”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在艺术作品中,“实”表现为直接诉诸
于人的审美感受,“虚”则诉诸人的审美想象;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空白”
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中,强调“黑白”之美,
V
即无色是谓天下之本色。
第二章从“虚实”的角度分析希区柯克的电影改编。本章第一节从人物层面出发,
分别介绍吕蓓卡的“虚”以及叙述者“我”的“实”,两个人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
然而,这种反差又恰恰服务于神秘色彩的产生。吕蓓卡的“虚”/“隐形”愈发彰显叙
述者的真实,而叙述者的一举一动更衬托出吕蓓卡的神秘。第二节从情境的角度出发,
分析梦境的“虚”和现实的“实”。梦境与现实的结合以及回忆与现状的结合贯穿于整
个故事,两种结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及神秘色彩愈加浓烈。“虚实结合”的手
法在此得以完美体现。
第三章以“空白”理论关注希区柯克的电影改编。在改编过程中,一方面,希区柯
克省略或精简了部分情节,这样不但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而且更加符合电影的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导演注重人物在言语上的空白,尤其是叙述者“我”,此种手法将“我”的
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空白”的运用不
仅能够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营造出一种含蓄的“意境”,赋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
间。
第四章藉“黑白”理论进一步阐述希区柯克的电影改编。电影中采用的黑白摄影手
法不但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丹弗斯太太、叙述者“我”、贝恩,而且使得故事
中的意象(庄园、大海)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以保留其“魂”。人物、意象中
体现出的这种“黑白之美”与中国绘画中的“无色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分析
黑白摄影的艺术魅力,才能更好地了解导演在制造悬念上的娴熟技巧,以及电影诡
异的艺术风格。
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指出,小说与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其间存在
诸多不同之处,而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空白”、“黑白”等理论观照电影《吕
蓓卡》的改编,即能看出导演希区柯克手法之巧妙,并给予此种手法一种合适、合理的
解释: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抓住其“神”才是关键;以“意境审美”的角度审视电
影《吕蓓卡》,原文本之“神”在电影中得以再现。由此可见,电影改编不仅要求“形
似”,更注重“神似”,其精髓就在于“神似”。倘若要保留原文本之“神”,则必须抓
住其独特的“意境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