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城市的交通拥堵特征
2001-2009年间,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出现大量增长的现实状况。以北京为例,2002年为180万辆,2004年为220万辆,2006年为280万辆,2008年为330万辆,2009年为400万辆,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500万辆,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现象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构成人们车出行过程中极为头痛的问题。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武汉、济南、沈阳、成都、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现在,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城市的通病。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停车问题,停车场爆满,于是路边停车、非机动车道上停车、人行道上停车、门口停车、居住小区停车,影响道路通畅,更加重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
上文将城市划分成了四种类型,特大城市、大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由于不同城市的城市结构、人口数量、政策法规、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不同类型的城市的交通拥堵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其中既包含与交通拥堵有关的普遍特点,也包含每种城市各自的特点。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不同类型城市交通拥堵的特点。
(1)交通拥堵道路结构
特大城市的道路系统结构现状是:主干路系统、次干路和支路系统完善但通行能力差,城市高速及快速路系统完善已经完成初步的建设。虽然相比其他低等级的城市,特大型城市有相对完善的道路系统,但是由于交通负荷大,能够提供的道路资源却有限,所以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
目前我国诸多大城市的大部分城区主干路上交通流都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交通流量的增大也使一些路口、路段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交通严重拥堵。例如北京三环路以内110条主干路,其中有80多条道路交通流量达到了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上海中心区内高架道路、“三纵三横”等干路的交通流量均大大超出其设计通行能力,早晚高峰时段,这些干路处于拥堵状态。
大城市的道路系统结构现状是:主干路系统完善,交通负荷大,城市高速及快速路系统基本完成规划。大城市的基本道路系统建设较好,老城区的主干路、次干路同行能力较差,有明显的拥堵现象。快速道路普遍都在建设之中,对城市交通有所影响,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拥堵问题。
大中城市的道路系统结构现状是:主干道密度较高,但次干道、支路密度偏低,通行能力较差,城市快速路及高速路系统尚在规划中。大中城市的道路建设通常是在建较低,不能适应机动化的发展,在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其道路系统成为产生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城市的道路系统结构现状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密度偏低,通行能力较差,没有城市快速路及高速路系统,会有穿城而过的过境交通道路。中小城市往往以过境公路为轴线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公路两侧严重城市化,造成的后果是过境公路穿市而过,变成了城市内部道路,这对城市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下表是不同类型城市发生交通拥堵的主要道路系统:
表1-1
特大城市
重要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重要高速路及快速路的路段、交织分流区,快速路上的辅路及与之相交的次干路,快速路节点
大城市
重要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交织分流区,交通枢纽处等瓶颈路段
大中城市
重要主干道、次干道,交织路口,瓶颈路段
中小城市
重要主干
我国不同类型交通拥堵不同点和相同点分析费下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