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健康的心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青少年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完整,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上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出现的新名词新观念,它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生理学等理论,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个性、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辅导、活动等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并对某些学生心理已经出现偏差或障碍进行有效的疏导,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全面提高心理健康的一项教学活动。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迫在眉睫期待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小学生群体,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皇上”和“公主”,他们的一切都由父母或是长辈包揽。家庭中缺乏竟争者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极易存在自私、孤单、依赖、自理能力差等问题。第一是富家子弟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却给与很少,极易形成孩子的攀比、虚荣、懒惰、不思进取的不良性格。第二与前者对比是贫困出身的学生易形成自卑、怨世、仇恨心理。第三是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子女易造成挫折感、孤僻和自责等心理问题。第四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满动则训斥或是打骂,极易造成孩子的判逆心理和偏执行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普遍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和身体,往往忽视了心理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比如有的学生考试失利、成绩不理想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和同学鄙视的眼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学生自卑、厌学、恐惧和冷漠的不良性格。这样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再者就是以成绩好坏论“英雄”,功利思想严重。学生平时表现、升学率高低、学校师资力量强弱都是以学生的分数为指标。学生想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没有自己的选择余地,个性得不到彰显和发挥。基于以上的情形,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无法推卸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的问题。可见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培养好学生的健康心理就是为创造中国美好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自我形象、较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洞察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以客观、公正地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面对以上如此堪忧的学生心理状况,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够做些什么呢?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当代的阳光少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