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思品教学的最终归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思品教学的最终归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然而,至今仍有人跳不出应试的圈子,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画画杠杠、背背条条、学生能考一个高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显然是创新教育的桎梏,也大大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笔者认为,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育人,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思品课教学的必然归宿和根本落脚点。作为新形势下的一个思品教师,如果只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不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加以探索,只热衷于考试分数,“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那就背离了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必将把学生引入死胡同,让学生学会做人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位思品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教学成效。
一、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做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窒息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实际上,思品课中的不少知识仅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但由于涉世未深,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情绪不稳,认识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对某些观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流于说教,甚至把一些观念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难以由衷接受,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到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目标的实现。这就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逐步明理、学会做人。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时地组织讨论,让学生一起面红耳赤地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争辩,在争辩中明辨是非、达成共识。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而且也将使学生学会做人落到了实处。
二、在情境与情感的交融中让学生学会做人
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并能在愉悦的心境下受到启迪,从而达到以知导行、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
如在学习九年级思品教材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时,我结合讲解播放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和全国人民强烈抗议的录像,录像中的情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他们个个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于是,我抓住火候,直截了当地指出: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要立志报国,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已落在你们肩上,你们要立志成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在情境与情感的交融中,达到了以知导行、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
三、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学会做人
思想品德课的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固然需要学生通过作业去加深巩固、牢牢记住,然而,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作业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就需要思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八年级教材13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思品教学的最终归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豆芽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