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家书先秦与秦汉家书姬旦戒子伯禽【作者简介】姬旦,姓姬,名旦。出生年月失考。西周初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周公旦。早年随周武王伐纣、商后又辅佐成王,平定蔡叔、霍叔、管叔及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建洛邑为东都(今河南洛阳)。据传,他重视礼乐,制定周朝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的开明统治,鼓励发展,一时民食充裕,天下太平,形成所谓"威康之治"。周公家训对后世影响甚大。【原文】慎无以国骄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勿以鲁国骄士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勿以鲁国骄士矣。【赏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家喻户晓。在这里,周公且告诫儿子伯禽要像自己一样,并不因身份的尊贵丽轻视有识之士,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恭谦之心广招天下贤才;还告诫儿子要居安思危,好好治理鲁国。孙叔敖家训【作者简介】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莠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公元前579年肴墨(今河南郑州东)之战时,辅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相传他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职不悔。孙叔敖文韬武略,善于治国,也善于治家。【原文】王封汝,必无居利地也。楚、越之间有寝丘者,甚恶,可长有以食也。【赏析】孙叔敖告诫子孙,在大王分封的时候,应要求环境险恶的地方,只要艰苦创业,一样可以兴旺不衰。为官者能否守住节操、大义是一种考验,孙叔敖临终不忘警示子女,可见其心境之明净和高远。公孙侨家训【作者简介】公孙侨(?一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为卿,23年执政,历郑简公、定公两朝。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他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有利农业生产;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法侔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使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得以安然无'事。公孙侨死后,郑国"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就连孔子闻其死,也为之出涕。【原文】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赏析】公孙侨从政治家的角度纵论处理大、小国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小国如想保持尊严和自己的地位,切勿惹是生非给自己招致灾祸。这里虽是论立国之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孟轲母训儿【作者简介】孟轲的母亲仉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教子有方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汉代学者刘向的《列女传》记录了她的事迹。【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学所至,孟子自若。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俱而问其故。母日:"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俱,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赏析】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如果荒废学业,就会像快要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半途而废。父母是人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但绝大多数的父母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而这则故事中的孟母可为为人父母学习的榜样。孟子听从了母亲的教诲,改正错误,坚持不懈地勤苦学习,终于成天下名儒。【作者简介】韩非(?~前234),战国时思想家、散文家。韩国的旁支公子。他曾是苟子的学生,但其思想又源于老子,综合了商鞅、申不害前法家的思想,最后形成了更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见韩国削弱,曾屡次上书谏韩王,韩王不用。于是发愤著书。书传到泰国,为秦王所称赞。后韩非出使到秦,为李斯所陷害。【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赏析】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一直是人们关切的话题,因为在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太多的期望。这篇文章指出了儿童教育的严肃性,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随时随地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刘邦手敕太子【作者简介】刘邦,即汉高祖(前256一前l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氏。,早年曾任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事,他率众响应,自称沛公。初为项梁部属,后与项羽共同伐秦,先行攻入咸阳,被封为汉王。不久,即与项羽反目,展开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
历代家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