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塞罕坝故事---------------------------------------------------------------------编制:---------------------------------------------------------------------日期:塞罕坝造林人上篇通过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纬42°02ʹ-42°36ʹ、东经116°51ʹ-117°39ʹ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最北部,有一处集中连片的绿色与周边灰黄色相连的地区。这里的色度变化记录着人与自然的一段值得我们反思与敬畏的历史。此处有个动听的名字——塞罕坝,系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清初,康熙于此设立木兰围场,后来由于清王朝的衰败,同治二年(1863年)对塞罕坝进行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之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荡然无存,美丽的高岭变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稀疏的茫茫塞外荒原。1962年,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经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原林业部决定在这片荒原上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当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这里扎下了恢复森林、重涂一片绿的梦想。也许来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场场的自然灾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今日的万顷绿洲。在不断造林建设的同时,塞罕坝人也凝练了一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我国林业行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塞罕坝精神”——如今已成为一面旗,激励着所有林业人为守护、增添更多的绿色而努力。如今当我们穿行于这片一望无垠的林海时,惊叹之余唯有向那些我们记得的和无数不记得的造林人深表敬意。140名知识分子涌入塞罕坝67岁的陈木东2001年从总场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下来了,也就常常回想起以前的事情。“想不想都不行,脑子里总是年轻时候坐过的敞篷大卡车。”陈木东的老家在武汉,1962年,刚满22岁的陈木东从林业部直属吉林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和同校的27名同学一起,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45年过去了,陈木东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派了一辆敞篷的货车把他们一行10人接上,咣当咣当从承德往坝上走,总也走不到目的地,就那么一直走。从承德到围场就走了1天,从围场到坝上又走了1天——前前后后总共算起来是6天6夜。和陈木东前后进入林场的,还有东北林业大学一个班的46名毕业生、承德农校的50多名毕业生,这么多大中专学生齐刷刷地来到几乎寸草不生的塞罕坝,简直是一个奇迹。这种“人才结构”,也使得这个塞外的不毛之地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比例极高的地区。除了这些大
塞罕坝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