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1)本讲内容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近年在多个地区出现。如2009年天津文综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和开罗会议、山东文综的德黑兰会议和第二战场;2010年天津文综中国联和《非战公约》;2011年湖南的波兰边界问题,山东文综的英国“好心肠”,浙江文综“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国的中立政策史料解读(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解读:中立政策指一些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对外关系中采取不参加处于对立状态的任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军事集团),不与任何国家为敌,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传统外交政策,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中立政策却发生了变化。(1)中立的背景: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②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2)中立的演变: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时实行武器禁运;②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③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④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3)中立的影响:前期的中立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但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并导致战争规模扩大。修改后的中立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法西斯的一方。美国最后参战,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运用提升】阅读有关美国“孤立主义”的材料:从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一直推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战略。“孤立主义”最初主要针对欧洲国家而言,是指在处理与欧洲国家关系时,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成永久同盟,以避免卷入欧洲内部的战乱、纷争,避免承担对欧洲的义务。拉美独立运动期间的美国总统门罗解释“孤立主义”时指出:美国不干预欧洲列强事务,也反对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一战爆发后,美国继续推行“孤立主义”,打着“中立”国的旗帜向欧洲各交战国出售军火与商品。直到1917年大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对德宣战,结束了
高考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