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感受初唐诗阔大雄浑、豪迈恢弘艺术境界。2、初步熟悉张九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主要特征。3、了解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教学重点: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教学难点: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著名宰相,执政时敢于谏命,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张九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有《张曲江集》。导入新课: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一首诗。”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月”来抒情。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1、范读。2、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朗读。4、用自己语言讲述诗意。二、鉴赏分析全诗。有人说:“诗歌是文字音乐。”它有铿锵有力节奏,有内在或高昂或低沉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语言,聆听它内在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它情景交融意境。1、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明确:⑴“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字眼,没有一个点染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气象。这一句完全是写景,点明题中“望月”。⑵“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景象,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富有动感。2、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竟夕”是何意?(通宵。)这通宵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而远隔天涯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就会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3、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明确:⑴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了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可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光华,更难以入睡。⑵“怜”应有怜爱之意。⑶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精神。4、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愿望?不能把可爱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情感?明确:⑴月光是如此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愿望。⑵然而皎洁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⑶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⑷表达了深切思念之情。5、思考:本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明确:开头一句意境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