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健康评估知识点.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发热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产热增多散热减少)病因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⑴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⑵抗原-抗体反应⑶内分泌与代谢障碍⑷皮肤散热障碍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高热无汗)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低热:℃~38℃2、中等度热:℃~39℃3、高热:℃~41℃4、超高热:41℃以上1、低热:℃~38℃2、中等度热:℃~39℃3、高热:℃~41℃4、超高热:41℃以上四、临床表现(1)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畏寒2、高热期: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潮红、灼热3、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皮肤潮红(2)发热对机体的影响(3)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热型:发热时绘制于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类型。各种热型:1、稽留热:(1)特点:39℃~40℃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1℃。(2)临床意义:伤寒、大叶性肺炎。2、弛张热:(1)特点:39℃以上,24h波动>2℃,但在正常水平以上。(2)临床意义:败血症、化脓性感染。3、间歇热:(1)特点:体温骤然升高,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水平。高热与无热交替反复发生。(2)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1)特点: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骤降至正常水平。(2)临床意义:回归热、霍奇金病。5、波状热:(1)特点:渐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渐升,反复发生。(2)临床意义:布鲁杆菌病。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1)特点:无规律(2)临床意义: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图示见书P16,17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病原体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2体液不足: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或液体量摄入不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机体物质消耗量增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4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惊厥疼痛临床常见疼痛的病因1)头痛1颅内病变2颅外病变3全身性疾病4神经官能症2)胸痛1胸壁疾病2呼吸系统3心血管系统疾病4纵膈疾病3)腹痛临床表现1头痛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护理诊断1、急性/慢性疼痛2、焦虑:与疼痛迁延不愈有关3、恐惧(三)水肿★一、定义液体在组织间隙过多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隐性水肿:组织间液积聚较少,体重增加在10%以下,指压凹陷不明显显性水肿:体重增加在10%以上,指压凹陷明显以手指加压被检查部位皮肤,若加压部位组织发生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指压后无组织凹陷,为黏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三、病因与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病因:右心衰竭特点:首见于下垂部位,重者见全身性水肿合并胸水和腹水(2)肾源性水肿(3)肝源性水肿病因:肝硬化失代偿期特点:首见于踝部→向上蔓延,多见腹水(4)营养不良性水肿病因:营养不良-进↓出↑特点:自足部→全身,伴消瘦、体重减轻四、相关护理诊断1、体液过多2、皮肤完整性受损3、活动无耐力4、潜在并发症(四)失水一、定义:体液丢失所致的体液容量不足。二、病因:1、摄水不足2、排水超过机体调节能力3、水钠调节机制失调三、分类1、高渗性失水(1)水摄入不足:危重病人补液不足,各种原因引起的吞咽困难(2)水丢失过多:①呼吸道和皮肤失水过多:大量出汗、气管切开;②肾失水过多:尿崩症

健康评估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