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项链》.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项链》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特点。2、了解写作背景及有关作者的简介。【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特点。【教学难点】悲剧产生的根源。【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任何事情也有另一方面,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小说,看看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二、简介作者、作品、时代背景。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柯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补充三大作家的代表作等情况)。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构思表现巧妙,受到读者的喜爱。这篇《项链》,原题叫《首饰》,翻译成中文是改名为《项链》,故事反映的是19世纪末法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追求享受、贪慕虚荣的社会风气。当时的法国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各个阶层追求享受、贪慕虚荣。三、解决生字词。1、一些学生上台写出难懂的生字词。奢华(shē)寒伧(chen)抹布(mā)帷幕(wéi)打盹(dǔn)相称(chèn)请柬(jiǎn)裙褶(zhě)誊写(téng)债券(quàn)黯(àn)淡惊骇(hài)契(qì)约誊(téng)写寒伧(chen)自惭形秽(huì)佳肴(yáo)面面相觑(qù)亲昵(nì)赝(yàn)品粗陋(lòu)惆怅(chàng)债券(quàn)请柬(jiǎn):选择正确的注音。寒伧(A、chánB、chen)誊(A、t?ngB、juàn)写租赁(A、lìnB、ran)皱褶(A、zhěB、zh?)莅(A、lìnB、wai)临妩媚(A、fǔmaiB、wǔmai)(qù)气__(gài)____(w?i)幕自惭形__(hùi)其他同学上台写答案。4、师生共同指正、归纳。齐读生字词。四、通读全文,理清结构。1、学生口述故事梗概,然后老师总结。玛蒂尔德,生于小职员家嫁给小书记员。但她一心向往上流社会,梦想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在接到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后来从一个有钱朋友1那借来了一条钻石项链。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用十年的青春赔了一挂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2、理清本文的写作线索:“项链”。主人公她一切遭遇都是由于项链而引起的,课文也围绕项链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所以以项链为线索。“项链”,叫学生归纳与项链有关的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4、根据上面情节归纳本文结构:(一)引子:交代主人公的出身、婚姻,她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二)开端——借项链(参加舞会)(三)发展——丢项链(舞会结束)赔项链还债务(十年艰辛)(四)高潮、结局——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提问:一般认为,这个故事中有两处重要的曲折波澜,谁能说一说?——故事中问,路瓦栽夫人参加晚会大出风头后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另一处是故事结尾,洛瓦栽夫人经历十年磨难,赔偿了巨额债款后,乃知所丢的项链是假的。补充:小说《项链》的情节构设可以说是“波澜起伏,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小小的项链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牵动所有读者的心灵。构思表现巧妙,这是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受到读者的喜爱。五、课堂总结:课文以项链为线索,构思了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情节,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一个抄2次。2、认真再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动人情节。教学反思:《项链》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特点。2、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简介。【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特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安全教育小演讲(学生上台发言)二、导入:本文以情节构思巧妙著称,的确,小小的项链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牵动所有读者的心灵。构思表现巧妙,这是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我们读后觉得情节相当合理。到底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三、探讨结尾的伏笔。有人认为结尾太突然,不合情理,是故作惊人之笔,缺乏前文的铺垫,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理由?(学生代表三到四人发言,补充。教师倾听。)最后统一认识:

《项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11-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