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生活中的数学—堂数学活动课.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数学—堂数学活动课生活中的数学———一堂数学活动尽管数学起源于生产实践,但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现行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大多已完全脱离了最初蕴育数学发展的基壤,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没有生机的学问。难道数学真是静止远离生活的科学吗?不。数学的发展之所以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同步,就是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解放前,在城镇的大路旁边,有时见到各种碰运气、赌输赢的小摊。其中的一种,叫做转糖摊。笔者在初一代数式教学中,模拟了“转糖摊”小游戏,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课,完成了一次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课前准备】一块圆形纸板,一根粗铁丝,一根线绳,绳头系一重物。【道具制作】在圆形纸板上画12个扇形格子,顺次序编上号,做成一个圆盘;粗铁丝穿过圆盘中心,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轴;轴的上端向外垂直伸出一根悬臂(可将粗铁丝折成90°做成),悬臂端吊一根绳子,绳头上有一重物做为指针。   学生课前就知道要做游戏,一直不知道做什么游戏,心存悬念,充满热情地帮助教师制作道具。【虚拟游戏规则】假设在圆盘的1号、3号、5号、7号、9号、11号格子里放上价值10元的物品,在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格子里均放上价值5角钱的物品。谁交上1元钱(假设),就可转一下圆盘,等停转后,指针指到哪一格,便根据那格的数,从下一格起,按格往下数这个数,数到哪一格,放在格里的物品就归谁。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心想:盘子上,单数和双数格子各占一半。数到双数得“5角钱”,虽然亏了;数到单数得“10元钱”,可就赚了。“1元钱”不多,可以碰碰运气。于是争相排队等候,看看谁能得到“10元钱”。   一个学生摇了个3,其它同学都积极参与,帮他算出是6,“1元钱”换了“5角钱”,赔了。   第二个学生马上又摇了个6,结果师生共同算出12,又赔了。这时在众多挤着向前一试的同学后面,就有同学有疑问了,开始动脑了。又几个同学试过了,还是没有得到“10元钱”。只见有几个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齐声喊到“没有10元钱,没有10元钱,老师骗人,老师骗人”,而其它同学有的似乎也明白了,有的还想试试,有的却愣住了。   师:为什么说老师骗人呢?   生1:按照这样的数法,是怎样也得不到“10元钱”。   师:为什么呢?   生2:单数的格子里放着价值10元钱的物品,双数的格子里放着价值5角钱的物品。按照这样的数法,是怎样也数不到单数格子上去的。   师(及时点拔):单数、双数也就是……   生3:单数也就是奇数,双数也就是偶数。   师:为什么数不到奇数格子上去呢?   生4:我一个一个地试过了,不管我摇得几,最后都数到偶数格子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说不清)   还有部分同学在皱着眉头不知所向。于是教师边板演边说:假如我摇了个奇数3,3+3=6,6是个偶数;假如我摇了个偶数4,4+4=8,8也是个偶数。   生(抢答):我明白了,道理很简单,因为: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这就是说,不管指针指在奇数

生活中的数学—堂数学活动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叶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