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人》本文作者王学富,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安多弗·牛顿学院心理学与辅导专业硕士,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心理咨询专家、所长。十多年来,王学富一直沉潜于心理咨询专业实践,在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青年人自我成长与实现有独特的辅导能力。他为“直面疗法”创导者,曾在美国富勒心理学院做访问学者,并与美国洛基大学合作研究存在主义心理学,为洛基大学存在—人本心理学国际学者,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修读存在主义心理学博士学位,被国内心理咨询业界誉为“中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第一人”。直面疗法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同时也被国际上同行业专家所承认和认可的一种国内独创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内涵相当丰富。很多心理学书中称呼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为“来访者”或者“病人”,但是,本书作者认为心理有问题前来咨询的人都是健康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受伤了,这个伤害有轻重之分,但不可以就片面的认为他们都是不健康的人,都应该对他们的情况轻易的下结论,例如:抑郁症、神经症之类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被冠上了一种“头衔”就很难不被另眼相看了,所以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学专家更懂得尊重人性,更懂得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心理受伤的人。本书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很适合正在从事或者打算从事心理咨询的人看,很多人也许现在还抱有这样的想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和神经病挂上钩的,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其实,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只是问题的大小不同而已,当你心理的那个问题扰乱你正常生活的时候,就应该去心理咨询室咨询一下了,去心理咨询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很多人心理的问题隐藏的很深,以至于自己平时都没有察觉,但是它又影响了自己的正常胜过或者说是思维。比如说,阿平18岁地女儿自杀身亡。接到噩耗,阿平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接着,他就被悲伤、愤怒、羞耻、自责的情绪淹没了。他匆匆赶到学校,快速处理了此事,又匆匆赶回家,草草安葬了女儿。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没有丧葬的仪式,没有通知任何亲友,甚至,阿平都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阿平就赶回自己的公司,重新投身到生意中去。为了忘却,阿平拼命工作。一度,他以为自己已经忘掉了。但过了一段时间,阿平身上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他时而会对自己温柔体贴的妻子发火,时而会在办公室当着员工的面摔东西。事后,他又为了自己的这些行为后悔和自责。这样的事多了,妻子和他说话越来越少了,尽量避免触碰到他,公司的员工也开始回避他,暗中有点人心惶惶。他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这一切,阿平看在眼里,但让他焦虑的并不是情况变得越来越糟,而是,他发现自己面对这种情况,竟然不想做任何努力去改变点什么,挽回点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对此,阿平自己感到莫名奇妙。对此,作者是这样分析的:在女儿死后,阿平一度陷入激烈的冲突:一方面,他不顾一切地投身于工作,不给自己片刻去想女儿的死;但另一方面,他越是把时间和精力投诸生意,良心的折磨越发激烈。如果用语言描述这种体验,阿平内心的声音是这样的:女儿死了,阿平依然活着,公司依然活着。他办公司做生意,并没有给女儿带来他曾经想当然的那种幸福,反而剥夺了一个父亲本来可以给女儿的爱。后来,阿平的公司开始出现问题,但阿平却听从了他潜意识的声音,任凭问题堆积,也不想去处理了。这种行为似乎在说:女儿已经死掉了,公司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女儿不能“从死中复活”,何必
受伤的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