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唐诗宋词赏析教学课时:32适用专业:文、理、工科学生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教学目标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人生百味,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读懂古代诗词,也即是了解一门以历史文化为根柢,以人生体验为精髓的生命科学。因此,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审美熏陶,学会审美操作,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使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相结合,达到生活的审美境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什么是现实人生,什么是诗化人生,亦即艺术人生。了解存在的四种形式。懂得创造、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不但要发现世界,也要创造世界,创造美,创造生活,要珍惜生命,关怀生存,热爱生活。了解中国古代文人运用他们的生存智慧在做这样一个课题,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这样一种审美操作方式来超越生存,把握生命。尽量使自己不被生存所沉埋,不迷失生命,迷失美。他们以美质自珍,以贤人自比,从而超越生存,超越不幸,走出困境,进而释放自我,拯救自我,实现自我。在实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美好。了解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如兴、观、群、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等。了解诗歌的特质,诗缘情而绮靡。简介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流。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第二章初唐诗1、初唐四杰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昂扬开朗,启盛唐之音。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惜春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无人理解的悲愤。三立意识:立德、立功、立言。第三章盛唐诗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诗《山居秋暝》《竹里馆》《鸟鸣涧》《鹿柴》1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而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也的确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够涤污去浊,平息烦恼,使人忘却尘世纷扰,产生忘情山水而甘于淡泊的情怀。“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默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孟浩然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象浑灏,的动态的美,表现了积极的用世之心,充满生命活力,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夏日南亭怀辛大》清幽宁静之境,舒适闲散之情,孤独情人之思绪。《宿建德江》将一缕淡淡的乡愁融汇于烟水朦胧的江面,境界清幽而又不失明净、开阔。常建《题破山寺》光与影的结合,进入一种纯净恬悦的精神境界。2、边塞诗派王之涣诗《凉州词》悲不失壮,是典型的盛唐之音。王昌龄诗《出塞》囊括了悠长久远的历史时空,千古永恒的长城与明月既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又是古往事今来边战不息的无声见证。高适《燕歌行》朝廷的导向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竞争意识,造成“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陶入汉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3、李白诗《将进酒》源于对生命的叹息,对生命意识的觉醒,诗人感受到生命短暂、去而不返的痛苦现实。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充满无比自信。此诗表现是正是李白诗中“人生苦短”与“怀才不遇”两大情结。但由于有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所以不全是消极的。《登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时而悲观,时而乐观,情绪变化幅度很大。但根本问题是时光已逝而报国无门。《行路难》今人多赏其末两句,殊不知这正是经过了一番艰难的精神挣扎所得出的。李白不是没有消沉过,但始终不言放弃,而是充满自信。《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饮酒》《独坐敬亭山》李白在山水诗中,一方面表现了不畏强暴、鄙弃凡俗、向往崇高伟大事业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将自己躁动的灵魂安息于恬静清秀的大自然山水境界中。4、杜甫诗《望岳》少年时所作,但其博大宏伟的胸襟,生命的力度,青春的憧憬,对才华的自负,志向的高远,都可看出。《月夜》情圣。与李白不同的家庭责任感。此诗极有章法,一切承接“独”字而来。《春夜喜雨》表现了杜甫对生命的热爱,从而爱人间一切事物的“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句中对,又名当句对。生平第一快诗。《登高》借对。此首七律不但格律精整,气势苍凉开阔,而且语言凝炼,概括力极强,集中体现了杜诗艺术特点。《旅夜书怀》《不见》《绝句》(迟日江山丽)《赠卫八处士》《登岳阳楼》第四章中唐诗1、刘长卿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王、孟遗韵,但少清朗而更幽远。2、刘禹锡诗《酬乐天席上初逢见赠》3、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恨歌》情是欲的升华,此诗写了升华过程。一是生离死别的惨痛,爱情在反思与回忆中得到升华。二是人在失意的时候才更觉得情的可贵。元和体。4、柳宗元诗《江雪》诗人面对冰天雪地,决不退缩,决不屈服。
唐诗宋词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