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9月第20卷第9期JournalofPracticalMedicalTechniques,September2013,,(030008张王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眩晕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所有眩晕症的1/4~1/3,%[1]。其治疗除了避免采取诱发眩晕的体位、药物治疗等方法外,最主要采用耳石复位法。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方式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疗效。分别探讨其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提高对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鄄BPPV的认识,及时采取恰当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症状持续时间。,经临床及位置实验确诊的BPPV患者(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共158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99例,年龄20~90岁,平均(48±16岁,其中<60岁128例(%;既往有类似发作123例(%,首次发病者35例(%;病程6h至2年,其中病程1周内者122例,1周至1个月者31例,1个月以上者5例。其中睡眠翻身或起、卧床过程诱发起病140例(%,白天因偶然头位变动而发病1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56例,B组(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组52例,C组(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50例。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行位置试验(Dix鄄Hallpike试验作出诊断。首次发病第一次就诊者,均查血压、心电图、即刻血糖、头颅CT,除外后颅窝肿瘤、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排除心脏疾病、颈椎骨折等疾病。:给予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g,每日3次,行Epley耳石复位法,在复位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主观反应,如眩晕、恶心等,每完成一步要观察眼震,待眼震结束后再进行下一步。反复操作直到在任何头位都引不出眼震,或直到连续2个治疗循环结果完全相同为止。本组患者均能坚持完成上述治疗,除少数病例在耳石复位治疗过程中曾出现呕吐外,其余病例均能耐受手法复位,。复位治疗结束后有些患者仍有头昏、走路不平衡感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复位治疗后可正常工作,建议患者高枕睡眠,1周内避免患侧卧位,不必保持头部直立24~48h。此35例患者复位1次即成功,3例复位2次,2例复位3次。男性22例,女性34例;年龄20~80岁,平均(47±15岁。病程6h至2年,其中病程1周内者45例,1周至1个月者9例,1个月以上者2例;47例于起、卧床时发病,9例工作中因头位偶然改变而致典型发作;既往有类似发作者45例,首次发病者11例。: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共52例,男性17例,女性35例;年龄20~80岁,平均(48±14岁。病程6h至2个月,其中病程1周内者42例,1周至1个月者8例,1个月以上者2例;46例于起、卧床时发病,
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