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乡·昌宁“天地间飘来一条江,飘过云之端,飘过我家乡……”。这是在昌宁人口中不断传唱的首歌。在奔腾不息的澜沧江畔,在美丽的滇西高原,怒山和云岭两个“巨人”,以天然的巨手做成了深闺,用特殊的气候和土壤,养育着一个少女。如今,这个逐渐成长的少女期待着走出深闺,走向世界的远方。她就是昌宁,就是期待着为更多人所认识的千年茶乡。茶乡在哪里昌宁位于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介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与大理州永平、巍山、漾濞、临沧市凤庆、永德和保山市施甸、隆阳七县区接壤,云岭、怒山两大山脉在境内绵延,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全县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的右甸坝,距保山市政府驻地93公里,距省会昆明591公里。县内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被誉为澜沧江畔的绿色明珠。昌宁地处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最低海拔60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高差较大,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突出,海拔由低到高形成了亚热河谷区、温热山坝区、温凉山坝区和高寒山区四种气候和植被类型,形成了立体分布的优势产业群体。1984年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是全国糖料商品生产基地县和特色经济林—核桃之乡,是全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商品肉牛(羊)生产出口基地。昌宁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丰富的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待开发;昌宁历史悠久,多民族杂居,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昌宁发展基础较好,以粮食、蔗糖、烟草、茶叶、畜牧、林业、果蔬为支柱的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加工硅冶炼、造纸、建筑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以交通运输、服务业、商品贸易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昌宁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连接两条国道和三州市七县区,电网供电能力较为充足,水利覆盖面广,通信便捷,发展条件今非昔比;昌宁城镇化进程日渐加快,中国—新田园城市正在澜沧江畔崛起;昌宁发展机遇良好,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历史的昌宁,悠远流长;经济的昌宁,蓬勃发展;文化的昌宁,丰富内涵;文明的昌宁,和谐平安。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昌宁将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不断推进县域经济与国内国际经济的对接,为实现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茶乡名与实昌宁茶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好山好水出好茶,上山上水出上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扼其上游的昌宁,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最低608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多气候类型在境内交织,形成了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由于境内云雾期长,加之温差小,湿度大,降雨充沛,漫射光多,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为昌宁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昌宁茶叶生产加工年代久远。据历史记载,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就有官绅在昌宁碧云寺种茶,产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极品茶,充分证明了昌宁利用茶叶的历史之悠久。而境内的2500多亩古茶树,则亲历了昌宁茶叶的发展与变迁。今年5月,我县特邀请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科所和云南农业大学四家科研院所的7位茶叶专家,对境内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科学鉴定。专家组认为,从昌宁的大茶树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其中,,×,;,×,。这些植株不亚于云南省已报道的千年古茶树,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7月25日,我们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外界正式发布了这个科学结论,从此,昌宁开始名正言顺地享有“千年茶乡”的称号!昌宁茶叶发展历史辉煌灿烂。昌宁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重要支道的必经之地,马帮的铃声虽然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淹没,但茶叶这一传统的经济支柱却随着时代发展闪现出新的光芒。1986年,昌宁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同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所产的精制红茶曾作为出口创汇重点产品,远销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末,昌宁的绿茶又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尼诺”绿茶曾获“金钟奖”、“陆羽杯”奖,并被评为“云南名茶”;“雪兰”绿茶则飘洋过海,夺回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金奖
千年茶乡——昌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