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古诗平仄规律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表示是韵脚字。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这些粘对关系可将诗中的平仄声调进行调配,使之吟读时有起伏感,有回环感。总之,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条: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本联内是相反的。3、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之间是相粘的。4、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且为韵字。二、律诗的平仄格式(一)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一般有四种格式,即第一句的格式。记住第一句的格式,以下只要按照粘对的关系就可以将全诗的平仄格式写出来了。那么哪四种格式呢?(1)平起首句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3)仄起首句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古诗平仄规律2下面举诗为例: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新年草色远凄凄,●●○○●●△久客将归失路蹊。●●◎○○●●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城孤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白乌啼。⊙●○○○●●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白居易《城上夜宴》)○○●●○○●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会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
古诗平仄规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