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的家乡襄垣作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的家乡襄垣作文篇一:饥饿纪实之一一九六二年后半年,令人心有余悸的“三年困难时期”已接近尾声。我作为一个初三学生,已经基本能吃饱了:每月供应33斤粮食、2两油。油虽少点,但平均一天1斤1两粮食,维持生命基本也够了。学校实行的是餐证制,每顿饭凭餐证打饭,早饭:2两小米稀粥;午饭:6两面条或3个2两一个的馒头或3个2两一个的玉米面窝头;晚饭:一碗和子饭、一个2两的玉米面窝头。可能是因为前两年身体太亏空了,也可能是因为正值十三四岁长身体阶段,还可能是因为伙食中的肉和油太稀少了,所以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男生每天还是觉得肚子里空空如野,老是饿,一般饭量都很大。我在全班二十多个男生中年龄最小、吃得也最少,但一顿吃4个馒头或三大碗面条也觉轻而易举。为了弥补33斤的不足,大部分男生从星期六晚饭开始到星期天晚饭都回家揩父母的“油”。这样就等于27天或26天吃33斤粮食了,一天平均1斤2两还多些,大部分同学基本能应付到下个月领餐证的时候。但也有例外,我们班就有一个从郊区农村来的同学老是不够吃,总是不到20天就把一个月的餐证吃完了。没办法就向女同学借——说是借,实际上就是要。他拿什么还呢,根本不可能还得起。吃得多也有吃得多的好处,他不仅精通农活,力气也特别大。那年代,学校对体力劳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脑力劳动的重视程度(事实上那时只视体力劳动为劳动,脑力劳动根本就不算劳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劳动、市里的义务劳动、到农村去的支农劳动,三两天就有一次,这就显出了他的特长了。他乐于助人,会干农活,力气又大,遇到重活、脏活、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不仅干自己的一份,还替不少女同学干。所以,女同学们都明知他只借不还,也还都乐于“借”给他他好象是叫荣小宝(或荣什么宝,记不太清楚了)。当时同学们互相好起“外号”(绰号),我们班就有“老汉”、“老婆”、“小地主”“老胖”、“瘦猴”??等“外号”。因为荣小宝老是吃不饱,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永不饱”——与赵树理笔下的懒婆娘“吃不饱”只有一字之差,所以我记得十分清楚,对他的本名反而记不太清了。他好像比我们一般同学都大两、三岁,一九六二年应该是十六七岁了。他的仪表也很奇特:留一个领袖人物留的那种大背头,一年四季总是穿一身家织黑粗布做的中式单衣裤或棉衣裤。那时一日三餐基本没肉,饭里油星极少,水果更是不敢幻想,所以人都长的老相,我们十四、五岁像十八九,他就和现在二十七八岁的大龄青年差不多。那年秋天,记得是10月间的一天中午,我们班象每天一样,排成两列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齐声高唱着当时红遍全国的作曲家李劫夫谱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向食堂挺进: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歌声激越嘹亮,但其实我们都是使尽了吃奶力气唱的,因为早晨仅仅吃了2两小米稀粥,肚子在下了第一节课后一小便基本就空了。上第三节课时,我总是饿得头昏眼花,只看见老师在讲台上张嘴,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满脑子装的都是“快下课,快吃饭”,所以直到初二下学期我连33个俄语字母还认不全,考试时只好作弊抄别人的,就这也只能考三四十分。好不容易熬到下课了,再迈几十步就能不饿了,还不用尽力气吼几声吗,饭场设在一个四面是房子、足有二千多平米的大天井里。别的班大多已先我们班到了,全校一千二百多人排成七八条长蛇形队列到

我的家乡襄垣作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