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化常识(孔子及其政治主张)二、文体常识(对话体、语录体)三、掌握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四、读懂文本(一)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孔子的看法?(二)孔子认为治国原则以及措施是什么?(三)“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有没有责任?五、学习先驳后立的的论证方法阅读P88页注解(1):孔子、《论语》、题解一、孔子1、(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2、评价:(1)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3)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被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称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3、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4、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思想核心:“仁”与“礼”——治理国家:重视修文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1)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2)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3)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4)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二、《论语》: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1、作者:孔子门人及后学2、内容:(1)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2)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以记言为主。(3)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3、地位:“半部《论语》治天下”4、体裁: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5、语言特点:质朴、生动、通俗、深刻,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具有格言特点儒家经典著作1、孔子学说是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2、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3、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三、文体常识语录体(对话体)1、语录体是中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3、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称之为语录体。4、语录体的典范:(1)《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二程遗书》(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一、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让……担任”今义:认为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掌握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一、古今异义或古今同义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义:国家/家庭就列:古义:充任/职位;今义:到队列中去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掌握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今同义:战争、军事)二、词类活用1、无乃尔是过与?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故远人不服,而又不能来也3、既来之,则安之。(来:使动用法,使……来)(安:使动用法,使……安定)(过:名词作动词,责备)三、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且尔言过矣()③是谁之过与()④人恒过然后能改()⑤过故人庄()动词,责备形容词,错误名词,过错动词,犯错误名词,拜访,探访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